摘要: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关于水文地质的困难,不但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工程的最终结果,还会对下游地区产生更严重的灾害。因此,相关人员必须及时的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可以使整个工程项目顺利完工。
关键词:水利工程;地质环境;水文地质;勘察
1.水利工程地质勘探的内容与评价
1.1水利工程地质勘探
(1)地下水。地下水是水文地质勘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地下水类型、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以及地下水的深浅状态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之后确定科学性的工程方案,以提高水利工程水文地质勘探的整体质量。(2)岩土层。水利工程建设中,应该将岩土层的勘探及评价作为重点,针对工程项目的施工状况,进行岩土层下沉以及裂缝状况分析,评价岩土层的种类、风化状况等,以提高岩土层状态分析的质量。(3)渗透性。结合水利工程的项目特点,在地基施工中,当遇到土层风化严重的情况,会对整个工程地基带来流沙、潜蚀的风险,降低水利工程施工的稳定性,通过水利工程水文地质的勘探评价,可以针对水文地质的特点,确定科学化的施工方案,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1.2水利工程地质评价的价值
结合水利工程勘察的特点,通过对水文地质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地下水、岩土层存在的隐患问题,并在地下水地基内腐蚀状况、工程地基软土地层以及勘察工作的综合分析中,确定具体的水利工程水文地质勘探方法,提高水利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保证水利工程地质勘察的安全性。
2.水利工程常见地质的问题
2.1山区的地质灾害分析
对于一些地区而言,比如西北地区,由于地质结构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了地震频发的地区。而地震的出现也会相应的导致该地区地质结构的改变,从而进一步的引发更多的地质灾害,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除此之外,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水平也不断的发展,我国现存的地表水已经无法满足国内发展需要,这也就导致了地下水的开发使用。对地下水的开发使得地下水急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地面沉降问题。因此我国的水文水电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异常多的困难。近些年,因为地下水的开采导致的沉降和地面开裂问题越来越频发,使得相关部门不得不采用各种方式来弥补这种问题。
2.2高边坡的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已经开发到我国西部地区,这主要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带动科技的进步,使得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的难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我国西部地区位于我国的第一阶梯,地势较高,因此在这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主要面临的是高边坡的问题,如何有效解决高边坡问题是我国西部地区进行水利建设首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2.3水土的流失分析
我国地理面积广大,气候特征多样。而在那些降水量集中以及地表稀疏的地区,将更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灾害。除了这些地区,在那些过度放牧以及乱砍乱伐的地区也会产生水土流失灾害。然而,有一部分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没有考虑可持续发展,将自然与生态抛之脑后,为大自然带来了极大的灾害,使得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无法控制,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发展。
3.水利工程地质环境勘察与处理
3.1做好水文地质试验及地下水检测工作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言,一定要做好前期的水质勘探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水文地质进行检测,该环节包含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应该得到详尽的检查。相关的监测员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测试仪器,不同的步骤环节选用不同的机器,才能使得最终测得数据更为详尽和标准。除此之外,还要根据深度的不同,采取地下水小样进行检测,为整个工程提供一个详尽完备的资料。
3.2施工现场岩土水理性勘察
岩土的水理性主要是岩土和水结合产生的作用,在施工现场地质勘探中占据重要作用。
地下水主要包括孔隙水和岩溶水等,不同组成对岩土工程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同。在开展地质勘查工作时,勘察人员必须检测水样,并了解地下水存在方式,以此明确水体的崩解性和软化性。同时,勘察人员应对地下室进行详细勘察,检测区域粘土的耐风化与耐水性能,以此确保水利工程施工获得准确的参考依据。
3.3岩土测试分析
岩土测试主要包括对一般粘性土壤的室内测试、沉积土的原位测试。测试内容主要包括岩土的压缩性能、强度以及密实度。所应用的测试方法主要包括十字板剪切、标准贯入法以及圆锥动力法等,不管选择何种方法,均须立足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结合地质勘察结果。如标准贯入法可应用到砂土地质中。不同测试方法都具备优势与不足,圆锥动力试验所需土壤样本少,然而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较低,所以需由施工人员按具体情况选择测试方法。
3.4合理应用现代化勘察技术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地质勘察工作的重要性。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过程中,相应出现了新型勘察技术,如抽水试验、钻孔透视技术、电磁波瞬变技术以及流量测井技术等。不同技术可以应用的勘探场所不同,但均可提升水文地质勘察结果的准确性,为后续施工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如应用电磁波瞬变技术结合感应磁场能量变化,有助于了解区域内含水率和损害情况,进一步明确工程水文地质情况。
3.5红黏土地质处理
红黏土的成分比较复杂,多半是由石英与高岭石来组成的,由于土壤中的铁质胶结较为丰富,因此红黏土的黏性要比其他土壤的黏性强,这么强的黏度可以对土壤的颗粒性进行抑制,使得厚度降低,并且在多水的自然环境下,也能够展现出较好的稳定性。但由于红黏土所在的区域多是高温多雨的区域,因此红黏土的原始形态多半含水量较高,倘若将其放置在空气干燥的高温环境下,红黏土很可能会产生形变,并且会有较多的裂痕。但需要注意的是,红黏土的内涵有的水分是结合水,也正因为如此,哪怕红黏土的原始形态中有较高的含水量,红黏土在自身的水分流失过后,就会呈现出较为坚硬的形态。但是红黏土也有其他土质无法比拟的优点,在孔隙比相同的情况下,红黏土的承载力要比其他土壤高很多。
3.6淤泥质地质处理
淤泥质土地以及软质土地,这种土质主要是在加压之后能够获取稳定的状态,如果在没有压力施加的情况下,这种土质呈现的状态往往是比较松散的。淤泥质黄土当中所包含的沙石颗粒含量占总体积的一半还多,甚至达到了总体质量的60%以上,这种土质非常的湿软,其中所包含的天然水量非常丰富,不利于应用到地基的建设上,如果通过这种特殊土质进行地基的建设,就应当根据土质的特点进行调整和改善,通过特殊方法改变土质的湿软状况,将淤泥质土质进行加印和固化,从而减少骨质当中的天然水含量,可以加入一些固体沙石来硬化土质,从而确保施工的稳定性。由于淤泥类土质的承载能力非常低,不能承载重量过高的建筑物,如果在该类特殊土质上进行过多的施工,那么将难以承载而发生最后的塌陷。这种土质常常分布于地下,将地下水和淤泥进行充分的融合而形成的土质,外观呈现灰蓝色而且具有腐蚀性,味道略臭,但是这种土质可以通过高压的形式来进行压缩处理,从而缩减土质当中的水分含量。
结束语
对水利工程地基土采取科学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和改进,规避地基建设当中的不利因素和不良影响,保障水利工程施工的正常开展,同时也要保障工人的施工安全,防止潜在性安全因素影响着水利工程的施工进程。
参考文献
[1]任庆钰.喀斯特地区隧洞特殊地质洞段处理方法探讨——以夹岩水利枢纽工程库尾伏流泄洪洞为例[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9,25(10):47-50.
[2]张山勇.新疆ABH某一级电站地下工程特殊地质处理实例剖析[J].陕西水利,2019(02):123-125+129.
[3]于舒杰,刘云鑫,王维红.特殊地质条件下河床坝基防渗处理方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19(01):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