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0年第13期   作者:毕敏坚
[导读] 本文主要对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摘要:本文主要对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问题;对策

一、前言
        合同管理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人员从合同双方确立合同协议到合同的执行,工程项目的监督等一系列管理工作。通过合同管理,整个工程项项目有清晰的参与方职责划分,以更好的保障工程项目质量、提高工程项目效益。由于合同管理难度大、复杂性、多方协作等特点,目前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仍处于研究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与探讨,以供同仁参考。
       
二、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合同管理体系及机构不够完善,管理薄弱。优秀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机构是确保合同履约的前提之一,如果单位不能完成业主方给予的工作,那么说明在合同管理体系和管理机构做的并不算完善。很多施工单位会出现合同管理秩序不明确、不按照规定的条约执行;有些建设单位没有建立单独的合同管理机构,甚至将工程合同委托给第三方建筑公司,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合同管理的缺失。
        (2)建设工程合同缺乏管理意识,内容不够严谨。对合同来说,内容是核心,但是在很多施工合同制定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制定合同的并不是专业的人才,常常出现合同内容有错误等问题,甚至有人借此为自己谋利。一般来说,合同的内容都是由发包方制定的,主要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没有过多的考虑承包商的利益,甚至故意在合同中进行模糊处理,这很容易引起后期的合同纠纷,即使能够顺利签订下来,也很难得到有效的履行。
        (3)合同类型的选择随意,片面追求低价中标。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建设单位往往喜欢采用总价合同形式,而施工单位在建筑市场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作用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得不接受较大的合同风险,尽量降低工程总价,以达到中标的目的。

三、加强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对策探讨
        (1)加强合同签订阶段的管理,做好事前控制。一是做好签约前调查,防范源头风险。①审查合同对方的主体资格。首先应审查该法人是否依法成立,是否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是否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其营业执照所显示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是否与实际经营活动相符。②考察合同对方的资信情况。订立合同前,必须认真考察合同对方的资信情况,对于对方的注册资金、财产状况、商业信誉、生产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确认对方有足够的履约能力,方可订立。二是严格合同评审,规避合同风险。①审查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对于合同内容应进行仔细审查,审查其是否存在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方利益的条款,是否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情况,是否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不顾法律、法规规定盲目签订合同,将导致合同的无效,自身的权益也将不可能得到法律的保护。②审查合同内容的完整性。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合同约定条文不能过于简单。建设单位通常喜欢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因为对他们而言这种结算方式比较简单省事,将来发生工程变更的可能性较小,施工企业索赔的机会也相对少。但对施工企业而言,承担的风险将更大,一旦在报价、工作量计算方面出现失误,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某建安企业承接的一项施工总承包工程,招标时业主未提供具体的施工图纸,只由招标公司提供了一份大概的工程量清单,该企业根据这份清单做出了投标报价,中标后签订合同时,业主提出要按固定总价签订合同,工程范围以施工图和工程量清单为准。该企业为了打开这片市场,积累相关的业绩,提升自己的总承包能力,与业主签订了该合同。

结果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实际完成的工程量远远大于原招标时提供的工程量,项目因此遭受了极大的损失。由此可见,在合同评审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合同的潜在风险,在没有类似工程经验的情况下,尽可能不签订固定总价合同。如业主方执意要采用固定总价的形式,则应在合同中附加一条:当实际工程量超过原来提供的工程量时,量差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调整合同价,超过该范围的则需相应调整合同价。另外在审查过程中尽量采用标准合同文本进行对照,以发现缺少或遗漏的必备条款,将合同风险控制到最低范围。
        (2)加强合同实施的过程管理,完善事中控制。一是抓好合同实施,降低管理风险。①做好合同交底,了解相关信息。施工企业的工程投标工作多数由企业职能部门承担,合同签订后再组建项目部。项目部的施工人员没有参与投标过程,不熟悉合同的内容、合同签订过程和其中的许多环节,以及与业主相关的许多信息。通过合同交底,使项目部对这些相关信息有进一步的了解,方便今后工作的开展。②加强沟通协调,确保有序生产。由于建设工程交叉作业多、施工难度大、参建单位多,各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需不断的进行沟通协调,以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施工现场应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定期召开现场办公协调会,通报生产动态,分析施工难点,解决施工矛盾。各参建单位在做好其责任范围内工作的同时,必须以全局为重,分工合作,协调管理,确保有序生产。③及时应对纠纷,减少企业损失。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合同双方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在合同实施过程中极易形成矛盾冲突,导致合同纠纷的产生。针对这些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违约纠纷事件,施工企业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要求对方提供抵押担保、第三人保证、提高客户保证金等多种保全手段,尽量减少因违约造成的企业损失。④采用书面凭据,防止利益流失。工程施工过程中,在与业主及其它相关方沟通时,应尽量留下书面凭据,以防今后出现意见分歧时,因无据可查而导致利益受损。二是做好变更签证,确保经济效益。在合同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或者起初被遗漏的事项被发现,或者原来约定的事项发生变化,这些都需要双方经过协商进行变更,以签证单的方式进行确认。经办人员应熟悉施工图纸、施工规范及施工合同,确保签证的内容不与施工合同中的费用条款相重复,符合相关规定。另外还需弄清业主方现场人员或监理工程师的签证权限, 按合同约定期限、合同约定程序办理,防止因签证失效而丧失权利。在做好工程签证的同时,还应做好设计变更的管理。由于工程的设计变更发生在施工现场,情况较为复杂,而设计变更的表述一般比较简单,有时难以全面的反映现场情况,施工方应随时与设计单位保持联系,对不明之处及时提出疑问,要求设计单位予以明确、补充,必要时另外出设计变更予以说明。另外对于一些甲方指令、会议纪要和现场验收等资料也应妥善保管,这些作为合同文本的补充,与正式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是确保工程经济效益的关键。
        (3)加强合同的后期管理。在工程项目的验收工作完成之后,工程及时移交、工程结算、工程款支付、质量保修、保修金返还等工作要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处理,要按规定及时做好善后工作,做到人走帐清、档案及时转移等。对于每一份文件、信函、收据借据、照片、会议纪要、语音记录等都要注意收集和保留,以备发生纠纷后能有凭有据,据理力争。对于拖欠的工程款,清欠部门、法务部门、财务审计等部门要联合制定清欠目标,及时清欠,乃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避免出现呆账、坏账。

四、结 语
        总之,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已经成为工程管理中的重要工作,但建设工程合同的管理工作不能陷入僵硬的程式化,不能一味的效仿别人的案例,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来操作,监督和确保合同双方自觉履行条约。只有降低了合同风险,才能维护建筑市场的良好秩序。

参考文献:
[1]陈娟婷.关于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的探讨[J].福建建材,2017(12):97-98+81.
[2]汤晓红.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管理[J].安徽科技,2017(12):38-40.
[3]万斌.建设工程的施工合同管理措施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35):1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