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新趋势下,诸多行业相继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其中建筑工程领域所开发的建设项目规模、数量也在逐渐的扩大、增多。且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在不断攀升,对建筑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而对于我国建筑工程中最为普遍使用的施工原材料混凝土而言,其施工质量的优劣对整体建筑工程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起直接决定性作用。由于混凝土的施工受施工现场多方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施工单位需谨慎、严格把控施工人员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与消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隐患,避免混凝体施工造成的安全事故,满足社会大众对建筑工程的需求。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技术分析
抛开施工技术与质量不谈,施工单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偏爱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原因主要包括:混凝土建筑物在彻底固化后密度可以明显得到增高,并补充了优质的防水能力,可以高效的确保建筑物外层不受渗水问题的困扰;而以混凝土为施工建材的建筑物整体性较强,特别是用来砌筑承重墙等支撑功能的墙体时会发挥出其真实优势;混凝土配比简单、施工工艺难度低却效率高,相较于其他原材料的采购混凝土具有前期投入的成本资金较少等优点得到了我国建筑领域的普遍性使用[1]。
1 建筑工程中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影响因素
1.1 混凝土原材料
在建筑工程正式施工前的准备阶段,采购部门或许会因一己私欲过分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极力压缩成本支出,在选购施工原材料时做出违反国家相关法规以次充好、采购等级不达标但廉价的原材料物资等不良行为。这类原材料资源在施工源头处就不符合我国建筑工程使用的标准,一旦施工单位缺乏严谨性未仔细检查、比对这批货物品质规格,也没有按照施工要求开展混凝土的配比测验,贸然运用配比不合理或凭借自身过往混凝土调配经验配比出的混凝土拌合物进行施工等,均就会造成混凝土建筑物的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1.2 混凝土裂缝情况
在建筑物完工投入使用后出现混凝土结构裂缝现象,成因不仅在于对混凝土材料选用与施工水平等客观因素方面,还与建筑物的内外温差等环境因素有关。根据这两点建筑领域基本可以将混凝土裂缝情况的发生细化分为三种原由,即混凝土建筑处于巨大的压力作用下与建筑内外温差突然增大;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对混凝土技术的操作方法不正确或对应规范未严格执行;混凝土结构包裹的内在建筑材料质地不够,例如钢筋、砖块等原料问题,皆会对建筑工程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2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准备阶段
施工单位只有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施工前期统筹思虑多方因素,才能确保混凝土工艺得以顺利完工。基于此,施工单位应首先以混凝土施工中混凝土成型环节所需的辅助设备与施工核心技术、建筑物结构形状、材料配筋等为着重点,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施工进展情况加以灵活调整。而对于施工人员的配置问题,施工单位必须对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强调,将责任制贯穿全部施工部门。如采购部门,施工单位可以对其提出账实相符,明细精准完整等严格要求,只能购买匹配国家相关标准的原材料与施工辅助设备;同时在正式施工前施工单位需组织参与混凝土施工的人员开展专业性技能培训与加强安全防护意识活动,提升其混凝土技术操作水平以及职业操守;另外对施工现场全面检查工作也必不可少,施工单位应该着重查看辅助机械的性能与运作状况,确保混凝土模板、支架,钢筋钢材、石灰水泥等数量、质量可以有序供应正常工期的混凝土施工;并科学设立施工场地的排水渠道与清除垃圾土、碎砖块等杂物;考察土质强度,合理安放混凝土大型搅拌机与地坪机的位置,避免施工现场发生塌方等问题,以此有效完成混凝土施工的前期保障工作[2]。
2.2 模板技术
众所周知,混凝土并非始终坚固无比,其在真正凝固前是以液体状态所呈现,流动性的特点使施工人员相对不方便控制,因此混凝土模板在混凝土施工环节中不可或缺。施工单位可以按照建筑需求对模板进行特殊定制设计,以混凝土浇筑工艺可以达到的最高标准与施工设计方案有机结合后充当混凝土模板制作的参考标准。同时施工单位在模板规模的规划中,不仅需要思虑制造出模板的适用性与合理性,还需将完工至少一天后模板拆除工作的快捷性周全考虑,预防施工人员在后续模板的撤除处理中不会因自身操作疏忽与失误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开裂或破损等现象。另外,为了避免模板模型在安装过程中的衔接处出现过大空隙,施工单位需对其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混凝土液体逐渐固化作用时发生漏浆状况。总而言之,对于混凝土建筑物的建设施工单位若不想发生意外事故、工程质量问题或是安全隐患威胁就务必遵照建筑工程的设计方案开展施工,并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准实时监督管控,及时纠正其错误操作与施工理念。
2.3 拌和技术
一般情况下,施工单位按照准确比例完成混凝土拌合物的配比后需对其展开拌和作业,值得注意的是施工人员必须精确把控拌和时间以此保障多种拌合物被充分搅拌均匀却不会被搅拌过度。根据不同的季节施工人员对其搅和时长也具有差异性,冬季通常对比常温环境下搅和时间需延长30-60秒。
2.4 浇筑技术
在混凝土施工全流程中浇筑技术也尤为重要,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中施工人员普遍采取分层浇筑的方式完成混凝土浇筑任务。简单来讲就是逐层浇筑,即在最底层混凝土结构浇筑的初凝期内进行上一层浇筑,且每层浇筑厚度不宜超出50厘米从而极力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降低施工缝产生的几率。同时施工人员应注意自身操作分层浇筑时的技术规范性,应以建筑结构的短边为起始点逐步沿长边浇筑混凝土。
2.5 振捣技术
振捣技术主要实施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的过程中,与其一同进行与停止。施工人员操作振捣技术可以有效的促进混凝土拌合物中各个材料的均匀分布与其中空气的排除,继而实现混凝体结构得以发挥出最大程度的紧密效果。并且当混凝土通过精细的振捣后可以充分填满模板模具,预防了凝固后的混凝土建筑发生局部缺失的问题。但是怎样才能辨别出混凝土已完成适度振捣,就需要施工人员对经过振捣程序后的混凝土通过认真观察、仔细鉴定,查看其结果未呈现出气泡与混凝土下沉发生变慢等情况就是振捣适当;反之出现混凝土浆液失流现象则表明振捣过度。另外,如今的振捣技术类别可划分为人工振捣与机械振捣两种,但在具体的施工中,施工单位采取任意哪种作业形式都应合理科学的设立振捣器插入点,规避混凝土后续形成裂缝[3]。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与施工效率极为关键,所以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把控施工人员的混凝土施工技术,以原材料准备、模板制作等作为切入点,保障建筑工程在预定工期内完工并与设想的建筑计划方案高度一致,并根据施工现场的真实情况及时适当的做出相应的协调调整。同时,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也应联合专业的科学技术人员加大探究分析混凝土技术的力度,不断提升、开发出更为高效的混凝土施工技术,进一步加强混凝土材质建筑物结构的强度与质量,从而推动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前进步伐。
参考文献:
[1]孟召虎,胡志文,袁科明,柳满庆,王永奇.大温差干燥环境下超大屋面混凝土裂缝控制关键技术[J].建筑施工,2020,42(01):48-50.
[2]郝甲森,霍文涛,韩荣林.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处理关键技术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06):167-168.
[3]李琪.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3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