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随着建筑工程在设计环节和施工环节频频出现问题,作为房地产的主体,其建筑物所存在的裂缝问题已经威胁到了人们的人身安全,有关部门和国家单位也开始关注此类问题。为了强化建筑的结构质量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混凝土的使用方法,因为混凝土的错误使用与建筑工程出现结构裂缝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合理、正确使用混凝土,可以为施工质量提供最有效的保障。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裂缝;处理技术
引言
目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人们想要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我国的房地产行业也就得到了快速发展,而老百姓对所购买的建筑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筑整体质量得到了保证,人们才会愿意去购买,建筑的结构裂缝问题现阶段也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成因
1.1材料问题
材料因素导致的混凝土裂缝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原材料问题,二是材料配比问题。其中原材料问题包括水泥、骨料、水配比等,这些是混凝土的组成部分,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会使混凝土出现裂缝。水泥是混凝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型号的选择和强度的利用不能满足建筑的需求就会出现裂缝。因此在水泥的选择上,一定要符合国家制定的标准,根据工程的实际用途和工程环境进行选择。混凝土中如果水泥的含量较少,混凝土会出现裂缝,过多则会出现成本问题。细骨料也是混凝土的一大组成部分,对于质量的要求比较严格,但由于细骨料中会存在杂质,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会导致粘度降低,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配比问题是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对工程质量有着很大影响。常见的因配合比造成的混凝土裂缝主要有水与水泥的配比、沙子与水泥的配比、外加剂的计量等。水与水泥之间的配比不合理,太过会造成混凝土有较强的流动性,凝结成形太慢,整体强度下降,比例过小则会导致混凝土搅拌受阻,从而使混凝土伸缩性变大。
1.2温度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大部分都是混凝土硬化过程中受到温度的影响所产生的,而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混凝土的使用需要经过一个硬化过程,这是必须的环节也是不可跳脱的环节,因此,在这一硬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因素干扰,对后续的混凝土质量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温度就是这一最大的干扰因素之一。温度过高,会较快表面的水分蒸发过程,造成内外温差,温度过低,又不利于混凝土的表面凝结。因此,对于水泥硬化过程来说,控制好合理的温度是十分重要的。
1.3地基变形
在导致建筑工程产生裂缝的众多原因中,最难处理的是因为自然环境活动所导致的裂缝产生,而其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自然因素是地基变形,大部分建筑工程在竣工以后,可能会遇到地壳运动的现象,或者会遇到其他的地下作用力,这会导致地基可能会出现纵向下沉或横向位移的现象,这些现象会对建筑物产生一个巨大的作用力,一旦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抵不住这种作用力的冲击,建筑工程就会出现裂缝。而这一现象也与工作人员在进行前期测量时准备工作不充分、考虑不严谨、数据出现误差有关。
2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处理技术
2.1控制原材料质量
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不能单纯为了企业的利润而选择质量低劣的材料。施工单位应该加强对于原材料的选购和管理工作,购买原材料时应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原材料。对于施工的重要部位要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水泥的强度等级一定要满足相关标准,砂石也要进行严格控制,从根本上控制混凝土的质量。在实际施工中还要合理进行外加剂的使用,在保证混凝土结构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施工要求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降低施工成本,有效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2.2保证混凝土配比科学性
混凝土结构质量与原材料及其配合比有重要的关系。混凝土的配比需要根据原材料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同一规格的混凝土利用不同的原材料拌制时其配比各不相同。当骨料的粒径和吸水率较大时,施工时应该减少水泥浆用量,降低混凝土的干缩性。干缩性强会导致凝固速度加快,进而使混凝土出现大量裂缝。还可以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粉煤灰,避免水泥凝固过程中水热化和体积收缩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质量,还可以节约成本。施工单位应该根据现场施工要求和原材料的情况,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的配比设计工作,减少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
2.3加强温度与湿度控制
为了有效降低温度的影响,施工单位应规范操作,注意温度的实时监控,每一阶段的施工完成后都要测试其温度,必须控制施工温度在合适的范围内。混凝土拌制的过程中也要对材料温度进行检测,只有当温度达到施工的标准时,才能继续生产混凝土。在气温炎热的施工环境下,还可以通过利用低温水冷却砂石原料来达到降低浇筑温度的目的,但是必需注意散热操作,避免在温度降低时产生湿气。施工工作结束还要做好混凝土的养护管理工作,有效控制混凝土凝固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避免裂缝的产生。首先,在完成混凝土施工工作后,应由专人进行混凝土养护,减少混凝土内部和外部温度差,让混凝土在完成浇筑后自身温度得到降低,减少混凝土约束应力,提升工程的质量。
2.4加强混凝土养护工作
在常温下对地面进行养护的过程中,可以用湿的锯木屑或草垫覆盖,使地面更充分地硬化。此外,施工人员还应根据季节变化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和控制洒水养护时间,夏季一般控制在施工后24h进行,而冬季一般控制在施工后48h进行,养护时间的合理控制可以一定程度的抑制地面起皮等情况的发生。在养护过程中还应特别注意普通硅酸盐水泥砂浆、硅酸盐以及矿渣水泥砂浆的养护工作,其养护时间至少要7d和14d。养护工作的实施要严格依照相关的养护规范严格进行,同时,对面层强度的检测也要加强实施,以确保其他施工项目在面层强度大于5MPa的等级时方可进行,确保混凝土不被损坏。
2.5具体处理技术
2.5.1表面处理技术
针对建筑表面的裂缝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用一些材料进行粘贴,这类裂缝的特点是出现在建筑的表面,人们用肉眼便可以观察到,这类裂缝是绝对不可以忽视,因为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变大,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贴胶或者树脂一类的材料对裂缝进行加固,这样也可以避免出现渗漏的现象。
2.5.2填充处理技术
填充处理技术针对的是在裂缝出现后所采取的措施,建筑在出现裂缝之后,要运用相应的技术方法来对裂缝进行填充,特别是一些比较大的裂缝,需要有足够的尺度来进行完善和加固。裂缝填充技术属于一种比较简单的施工方法,步骤简便且难度较低,施工效果也比较明显,对于一些裂缝比较小的墙体,可以进行完善填充处理。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及处理技术是当前对于建筑安全质量保证的一项重大工程,这既关系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又与人们的人身安全息息相关。因此,通过一些处理技术来避免结构裂缝的产生或裂缝产生以后应该怎样修补,把危险降到最低,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想.房屋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及处理技术[J].建材与装饰,2020(5):37-38.
[2]白飞云.对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处理技术的研究[J].居舍,2019(36):31.
[3]杨跃民.建筑工程结构裂缝控制与处理技术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25):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