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所收治的128例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例数均为64例。两组患儿均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治疗后,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以及48小时内的血气变化情况。 结果 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9.06%,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的96.88%,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后48小时内的PO2、PaCO2、pH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快速改善患儿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综合护理措施的正确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大大保证了患儿的生命安全,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肺表面活性物质;双水平正压通气;呼吸窘迫综合症;新生儿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主要是由于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导致肺泡进行性萎陷[1],多发生于早产儿,发生率的高低与胎儿的胎龄和体重有着密切关系。其临床表现为生后不久(2~6小时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病情严重时可引起呼吸系统衰竭,危及患儿生命安全[2]。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NRDS的主要手段,但长期使用机械通气,会极大增加患儿的感染几率,延长患儿的病程[3],因此,应早期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和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改善肺顺应性,降低呼吸机参数,及早撤机。同时,规范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操作,多方面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有助于患儿早日康复。基于以上背景,我院对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护理以及效果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具体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所收治的128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例数均为64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采取肺表面活性物质注入和双水平正压通气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内容包括:(1)一般护理:保持病房内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患儿半卧位,常规给予营养支持,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预防感染;(2)症状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合理用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
观察组患儿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内容如下,(1)注入肺表面活性物护理;在使用药物之前,将药物用专用溶剂完全溶解,对药物进行加温,直到药物温度达到37℃才可使用,使用前避免摇晃产生气泡。用药前充分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予患儿分别取仰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仰卧位,经气管内将药液缓慢注入肺内,每体位注入1/3剂量,注入时间约1~2分钟,用药后联合复苏囊加压给氧使药液迅速弥散,频率40~60次/分钟,避免药物集中造成堵塞,用药后6小时禁止气管内吸痰,明显气道阻塞者除外。在患儿用药期间应密切关注患儿的生命体征,观察患儿用药前、用药后2h、用药后8h、用药后24h、用药后48h后的肺功能变化,治疗前后的呼吸机通气参数,肺部正位平片及临床疗效。(2)连接呼吸机给予正压通气:选择大小适宜的鼻罩或鼻塞,正确连接呼吸机,选择双水平模式,根据患儿病情和血气分析结果设置呼吸机参数,维持患儿有效通气,生命体征平稳,同时保证患儿额部、鼻部皮肤及黏膜完好无破损。(3)体位及呼吸道护理:患儿上半身抬高30 °,加强翻身拍背,及时清理呼吸道,吸痰时动作轻柔,每次吸痰时间控制在10秒内,保持呼吸道通畅。(4)预防感染:严格无菌操作,严格落实手卫生操作规范;加强落实病区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定时开窗通风、空气消毒;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晨晚间各项基础护理,尤其是口腔护理。定期更换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有污染及时更换;加强床边使用NCPAP相关的VAP监测,尽早撤机。
1.3判定标准
记录患儿用药前、用药后2h、用药后8h、用药后24h、用药后48h后的血气分析结果。治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血气指标正常,胸片提示双肺纹理清晰;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血气指标好转,胸片提示异常阴影改善;无效:患儿仍呼吸困难,临床症状无改善。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X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89.06%,显著低于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的96.88%,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对比

2.2两组患儿治疗后24小时内的血气变化对比
观察组患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后48小时内的PO2、PaCO2、pH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48小时内的血气变化对比(X±S)

3.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在临床治疗中,常规采用机械通气,但是长期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及早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和双水平正压通气对治疗具有更好的帮助,双水平正压通气是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系统低压基础上增加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增加患儿的肺容量[5],改善患儿呼吸困难症状,进一步提高患儿生命质量,从而降低其死亡率,并根据患儿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感染等不良事件发生率。
综上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快速改善患儿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综合护理措施的正确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大大保证了患儿的生命安全,缩短患儿住院日,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大卫,李玲.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9,38(14):29-31.
[2]陈炎,刘成,关玉研.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8,29(14):2253-2255.
[3]林报忠,郑通喜,蒋波,符慧玉.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7,25(07):77-80.
[4]王淑玉,张恩胜,王静,王军.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2015,21(11):24-27.
[5]钱敏,刘艳林,张玲.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1968-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