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艾灸联合脐部中药贴敷对脾胃虚弱型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本院中医科在2019年3月份至2020年3月份期间收治的60名脾胃虚弱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对所有选取的患者进行数字编排列表,使用实际鼠标取样法分成两组,即通常组和联合组,每一组30人。通常组选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联合组使用艾灸联合脐部中药贴敷的治疗方案,观察两种治疗方法,对脾胃虚弱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改善情况。结果:相比于常规组的通常西医治疗方法,联合组的艾灸联合中药贴敷治疗肠易激综合症患者的综合临床效果明显更显著,对肠易激综合症的症状有明显的缓解效果。结论:使用中药艾灸联合脐部中药贴敷的综合治疗方案对脾胃虚弱型肠易激综合症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明显的缓解症状,并达到治愈的目的,值得推广。
【关键词】艾灸联合中药贴敷;脾胃虚弱型肠易激综合症;疗效观察
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多见的功能性肠胃疾病,依据其临床表现的不同可以分为便秘型,腹泻型以及混合性,这种病的综合发病率大约在20%~30%.之间,我国的患病率较少。在西方国家主要以便秘型作为最基本的常见类型。本篇文章所研究的病例类型主要的外在临床表现是患者腹部的不舒适,以及腹部胀痛,泄泻,肠道动力减弱,并且伴随有焦虑,紧张,抑郁等神经状况。[1]当前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和病理机制还不够清楚,但是研究至今的大多数研究报告发现与脏器的敏感程度,肠胃道的感染状况以及长的动力异常情况等等综合综合症状联合关联。目前西医对于肠易激综合症的治疗方法尚且没有很好的选择方案,而且不能兼顾到多种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常常需要长时间的联合用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会产生更多的药物依赖性和拮抗作用,而且治疗效果往往不够明显,对患病人员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工作都产生了很严重的影响。[2]从中医辨证论治的角度来看,腹泻型的肠易激综合症隶属于泄泻病的病症范畴,现代中医认为,多与先天不足、情志不畅、脾胃运化失健、饮食所伤有关,病程日久,迁延不愈,则伤及脾胃元气,故临床多以脾胃虚弱型多见。脾胃虚弱型肠易激综合征其内因多为脾胃虚弱、肾阳虚衰;脾主运化,胃主受纳,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久病缠绵,均可导致脾胃虚弱,不能受纳水谷和运化精微,水谷停滞,清浊不分,混杂而下遂成泄泻;久病及肾,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而致泄泻;其中中医治疗以温肾固本、健脾养胃、燥湿止泻为主要原则。作者选取近一年来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脾胃虚弱型的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对其进行综合的治疗看护,发现腹泻的症状明显得到改善,且反复发作的几率少。
1.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治疗
选取本院中医科在2019年3月份至2020年3月份期间收治的60名脾胃虚弱型肠易激综合症患者,对所有选取的患者进行数字编排列表,使用实际鼠标取样法分成两组,即通常组和联合组,每一组30人,其中联合组由于一人有临时的家庭变故,而没有完成全部的治疗过程。通常组一共有30人,男女比例为26/23,平均年龄在41.5岁左右,进程的长度一般在3~5年。联合组一共有49人,男女比例为24/25,平均年龄在38.7岁左右,进程的长度一般在2-6年。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数据对比,发现两组的统计学差异没有意义(P>0.05)。
1.2诊断及排除标准
对于肠胃积综合症的判断标准,参考2006年正式颁布的肠易激综合症罗马III判断标准[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的诊断标准:(1)排便后腹痛或不适症状改善(不适是指非疼痛性质的不舒服感觉。诊断时以上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以上);(2)发作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3)发作伴有粪便性状的改变。以下症状并非诊断所必需但支持IBS的诊断: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周≤3次或每天>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硬粪、糊样粪或水样粪;③排便费力;④排便急迫感、不尽感⑤排出黏液⑥腹胀。
中医诊断标准:脾胃虚弱证:主症:①大便时塘时泻,饮食稍有不慎即发或加重;②腹痛或腹部不适;③食欲不振。次症:①脘腹痞满;②肠鸣;③倦怠乏力;④神疲懒言;⑤舌质淡苔薄白;⑥脉细弱。凡具备脾胃虚弱证主症3项,或主症2项和次症2项,即可诊断为脾胃虚弱证。(参照2002年5月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泄泻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中医内科学(第六版)》中有关内容制定)。
排除的标准:处于妊娠期的妇女,未成年的患病人员,或者年龄超过70岁的老人,有肠胃道脏器的器质性病变以及其他脏器的严重并发症患者,自身患有其他精神类疾病以及智力障碍者;身体有对所用中药严重过敏,有出血性紫癜证的患者,身体患有糖尿病或者肢体感觉异常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通常组:对通常组的患者每天给予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的口服治疗,每次服用两片,每日服用三次,使用温水进口送服,连续服用21天为一个疗程。
2.2联合组:对联合组的患者进行艾灸以及脐部中药贴附联合治疗的方法,对于艾灸的方法,我们选取隔姜灸,具体的操作过程:嘱咐患者取平卧位,把新鲜的生姜平均切成直径2~3厘米厚,0.2~0.3厘米薄的薄片,姜片的厚度要均匀,然后用针在姜片上进行数次穿刺,艾灸穴位:足三里(双)、神阙、天枢、中脘(双)。艾条温和灸艾条与皮肤距离2-3Cm,施灸时艾条保持垂直于输穴的皮肤,保持艾条旺火,2分钟掸一次灰,灸至皮肤潮红,不痛为度,每穴每次灸5分钟,每日1次。对患者进行艾灸的时候要时刻询问患者有无烧灼感,以实施针灸的部位发红有印记为适宜,之后对患者进行中药脐部的贴敷,选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桔梗 扁豆、山药、莲子、薏苡仁等药,将其烘干,共研细末,超微粉碎,装瓶备用。每次取药 2 ~ 3g,用醋调和成膏状敷贴在神阙穴,后使用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对其固定,4-6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取下。
3.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临床症状发生的概率对比,见表一。
4.结论
据本病的临床主症,可将其归为中医内科“泄泻”范畴,可由脾胃虚弱、饮食失宜、外感六淫、情志不畅等因素所致,中医证候可分为脾胃虚弱证、肝气乘脾证、食滞肠胃证、肾阳虚弱证等证型。而本病在西医上可见于急性肠炎、慢性肠炎或一些非感染性腹泻疾病。此外,因情绪因素也可引起本病,遂腹泻兼有焦虑、睡眠障碍等症状者也可将本病归属于“郁证”之列。而事实上,临床中泄泻与情绪因素息息相关,且往往互为因果。部分患者泄泻的病程久延 不愈,心生恐惧,担忧自己罹患重病,可伴有失眠、情绪紧张、焦虑、易怒等心理问题,既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学习质量,也给医疗资源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本病的治疗除了积极改善腹泻、腹痛等疾病本身的症状外,也要有调畅患者情绪的治疗。泄泻一病终究责之于脾虚,因脾虚失于运化而致湿生于内,阻于胃肠之中,脾土为湿所困则脾胃清阳之气不升,分利水谷无权,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谷合入肠道所致。脾胃虚弱日久往往伴有阳虚下陷症状。艾灸能温中健脾,散寒行滞,亦可升举下陷之气。正如《景岳全书》曰: “治脾胃虚寒者,宜温之养之”。目前艾灸疗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且具有独特优势。
对比两组以上的结果数据,联合组的有效率显著地大于通常组,说明艾灸联合中药脐部贴敷的治疗方法对脾胃虚弱型的肠易激综合症在治疗预后效果更好,且中医治疗方法具有副作用小,使用安全,药物成本低等特点,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邹维,毛靓瑶,刘敏,鱼涛.温针灸治疗脾胃虚弱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9,40(12):1786-1788.
[2]林智源. 健脾止泻法针刺治疗脾虚湿盛型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9.
[3]胡三三. 热补针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寒型)的临床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9.
[4]刘薇. 穴位埋线法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9.
[5] 刘瑞霞.中药贴脐治疗肠易激综合征_脾胃虚弱型_25例疗效观察及护理[D]. 枣庄市中医医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