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心理问题调查及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9期   作者:唐晓艳1 杜锐2王志权1李杰1,3陈萍1,3 黄炜1*通讯作
[导读] 探讨老年新冠肺炎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分析可能的原因,找出相关因素并进行有效干预。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新冠肺炎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分析可能的原因,找出相关因素并进行有效干预。方法 自制情绪状态问卷对隔离病区51例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并与15例同期体检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感染新冠肺炎的老年患者主要心理问题包括:恐惧焦虑、孤独抑郁、沟通障碍,还有不同程度的社交隔离以及自杀倾向等问题,我们对可能引起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并分析了这些原因与各种心理问题之间的关联,结果发现:在老年新冠肺炎患者中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易导致出现恐惧焦虑和自杀倾向,人际关系不和谐会引起沟通障碍和社交隔离,而经济压力大以及存在社交障碍易导致出现孤独抑郁。结论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我们认为:治疗过程中科学规范的评估,积极对相关因素、发病因素进行有效干预,预防新冠肺炎感染的老年心理疾病,同时关注“身”“心”健康,促进疾病恢复。
 [关键词] 老年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患肺炎,心理问题,护理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nCoV(以下简称新冠)是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老年人,感染后病情进展迅速,极易进展为危重症,Lancet最新研究显示,新冠肺炎危重症死亡率高达61.50%[1]。为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染扩散,需将疑似和确诊患者收入定点救治机构隔离病房,并将病情危重患者转入隔离重症监护室,疾病本身及封闭而陌生的环境都给老年患者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作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多名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恐惧焦虑、孤独抑郁、沟通障碍,还有不同程度的社交隔离以及自杀倾向等,这使护理人员在完成老年新冠肺炎患者的工作时面临更大的挑战。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老年新冠肺炎患者隔离治疗后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并调查可能的原因,通过分析找出相关因素,尝试采用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来改善老年患者心理状态,预防新冠肺炎感染的老年心理疾病,身心同治,提高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照组的15例健康人与隔离病区51例老年患者心理特征进行分析。选取同期查体健康人15例为对照组(A),男7例,女8例,年龄55-80岁,平均(66.9±8.9)岁,实验组分为:B组医学观察13例,C组疑似患者11例,D组确诊患者27例,男18例,女33例,年龄55-80周岁,平均(66.1±9.8)岁。4组均无精神病病史,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无明显差异,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
            表1 各组基线资料比较   
   



       
        1.2研究方法
        对住院第7日的51例老年患者, 参照抑郁评价量表SDS,焦虑评价量表SAS,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制定的《SARS患者相关精神障碍的预防与推荐治疗原则》自制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评估,并同时调查:疾病认知、居住感受、情感维护、疾病愈后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问题,详细解释说明问卷内容及填写注意事项、方法,指导患者选择最切合自身感受的选项,不能填写的由管床护士与其沟通后根据沟通内容协助填写,再通过床旁回访综合评定调查表。研究对象或其亲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所有计量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若各组参数满足正态分布时,以ANOVA检验结果为最终结果,多重比较以LSD结果为最终结果。若各组参数不满足正态分布时,以Brown-Forsythe检验结果为最终结果,多重比较以Tamhane’s T2为最终结果。以P<0.05 定义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感染新冠肺炎的老年患者主要心理问题包括:恐惧焦虑(确诊患者59.26%,疑似患者27.27%)、孤独抑郁(确诊患者51.85%,疑似患者36.36%)、沟通障碍(确诊患者27.27%,疑似患者44.44%),还有不同程度的社交隔离以及自杀倾向等问题(表2)。
表2各种心理问题统计表(百分率%)


        通过对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我们又对可能引起以上心理问题的主要日常生活影响因素如:合并基础疾病、人际关系、经济压力以及社交活跃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表3),D组患者在基础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经济压力评分和社交障碍评分同对照组、B组、C组比较,均高于其他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组间无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在人际关系障碍评分与对照组、B组、D组比较,均高于其他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余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表3 日常生活情况调查统计表


        分别统计患者心理问题与各种相关因素存在的比例,简单的反映相关因素对于各种心理问题的影响程度(表4)。
        表4 心理问题与各因素相关性(百分率%)


        3、讨论
        3.1恐惧焦虑被调查患者中,确诊患者出现恐惧焦虑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59.26% vs 13.33%),同时也高于疑似患者(27.27%)和隔离观察患者(15.38%),通过分析相关因素调查数据,“基础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在确诊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三组。考虑此因素与恐惧焦虑的产生密切相关。由于前期大量媒体宣传: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多为老年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因此,老年人结合自身基础疾病情况,对号入座,觉得自己感染后进展为重症的概率大,死亡率高,甚至有的老年患者认为一旦感染必死无疑,使得老年患者对治疗效果和愈后产生了未知的恐慌[2]。
        3.2孤独抑郁被调查患者中,确诊患者出现孤独抑郁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51.85%vs6.67%),同时也高于疑似患者(36.36%)和隔离观察患者(23.08%),且通过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可见,“社交障碍”和“经济压力”评分在确诊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三组。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合并其他疾病比例较高,躯体疾病本身就诱发加重思想压力;老年人群住院天数及门诊次数均较年轻人高,长期治疗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与抑郁症状产生有关。老年患者的抑郁程度与其社会功能密切相关,抑郁程度越严重,社会功能越差[3],这在社交关系障碍评分量表内容中均有体现,再加上入院后隔离病房的单病房收治要求,患者缺乏情感宣泄和人际沟通。
        3.3沟通障碍被调查患者中疑似患者存在沟通障碍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44.44%vs6.67%),同时也高于确诊患者(27.27%)和隔离观察患者(15.38%),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可见“人际关系障碍”评分在疑似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三组。分析原因:由于身处疫区,一旦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就被要求筛查,需要大量经济、时间、情感成本,持续的投入导致家庭成员耐心度缺失照护不足,久而久之关系和谐度下降,引起很多老年患者的言语功能的渐进性缺失。
        3.4社交隔离被调查患者中疑似患者出现社交隔离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37.04%vs0),同时也高于确诊患者(9.09%)和隔离观察患者(7.70%),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可见“人际关系障碍”评分在疑似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三组。分析原因:疑似患者中有45.45%是空巢老人,子女照顾缺失,与外界沟通减少,缺乏精神慰藉,社交互动数量缺乏或限制,可能出现认知偏见和消极思维[4]。同时,隔离病区的环境特点,各种仪器设备的报警声,医护人员厚重的防护用品,这些刺激因素会使部分患者应激反应较其他组患者严重。
        3.5自杀倾向  被调查患者中确诊患者出现自杀倾向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40%vs0),同时也高于疑似患者(0)和隔离观察患者(0),相关因素调查结果可见“基础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在确诊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他三组。分析原因:部分老年患者长期遭受病痛的折磨,心理防线脆弱,有研究表明:慢性退行性疾病和老年人自杀有密切关系[5]。当家人或者朋友同被感染或者隔离观察,甚至有人因此病去世时,更加对生活丧失斗志和信心。确诊患者中有2例拒绝输液、进食,自杀未遂。
        4、护理对策
        4.1提高护士职业素养
        4.1.1细化服务环节,如:仪表、行为和语言等,良好的精神面貌不仅能唤起患者乐观积极的情绪,增加与疾病斗争的信心,还是重要的治疗和安慰手段。
        4.1.2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大多临时借调,因专业的局限性,以往的知识宽度无法满足现有工作需求。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培训,迅速学习掌握新要点并结合临床工作正确应用显得尤为必要。
        4.1.3老年患者自理能力下降,基础护理量大且多数需要护士协助,当班护士除了要处理繁杂的日常工作,还要应付各类突发状况。这就要求护士科学管理时间,统筹安排每班工作内容,面对庞大的工作量始终保持稳定的情绪,耐心细致,并通过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内心情感增进护患交流。
        4.2稳定患者的情绪
        4.2.1 提供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温湿度适宜,科学合理安排防疫洗消工作,避免消毒物品和设备对患者感官的刺激。治疗时间相对集中,控制仪器报警声在合适的范围,以免噪声的恶性刺激严重影响患者情绪状态。
        4.2.2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主动服务,主动问候,主动解决问题,主动解释说明。通过个体化沟通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尽快熟悉适应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并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利于患者自我管理及依从性的提升,增加患者配合度[6]。
        4.3正确运用沟通技巧
        4.3.1随着年龄渐增,视力、听力的渐进丧失,不论老年人原先的人格特征如何,都可能变得退缩与内向而影响语言表达能力[7]。护士沟通前预先了解患者的个体特性和文化差异,实施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安抚和疏导。沟通过程中及时调整方式方法,多予以正向鼓励,以达成有效沟通,帮助患者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并促进护患关系正向发展。但不论沟通结果是否满意,患者是否接受或拒绝都应予以尊重。
        4.3.2沟通时必须让患者感知到我们的存在,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进一步了解详细信息。耐心倾听,适时回应,保持眼对眼的接触,以利于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若老年患者言语表达障碍,可鼓励他们采用简单的肢体姿势辅助表达。必要时正面触摸手臂、背部或肩膀来缓解老年患者的紧张焦虑,把真诚、善意和希望通过恰当得体的方式传递给对方。
        4.3.3患者受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影响,加上个别患者多系统功能障碍情况需建立人工气道,影响患者有效主诉、沟通,给护患之间的语言沟通带来了较大的困难[8]。为准确评估患者的身心状态,我们可以选择非语言沟通方式,这种方式对于认知障碍、语言障碍以及理解障碍的患者来说极其重要。可以运用简明的图表或图片配上书写清楚、字体较大的文字来解释说明问题。交流过程中,给予表扬时可以竖起大拇指“点赞”,给予鼓励时可以比划“V”或者双手举过头顶比成心形等。非语言沟通能适时有效地辅助表达,也可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和依从性。
        4.4足够的社会支持
        4.4.1家庭亲情护理能够加强与患者之间的良性沟通,能帮助改善患者精神、心态和躯体功能[9]。焦虑程度较高的患者更有可能要求陪伴,而移情是最常见的支持形式[10]。老年人上网服务受限,智能手机仅有一部分老人受益,在条件允许下,可定时协助患者跟家属或者朋友进行视频通话,使患者得到更多情感宣泄,更好的心理支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利于长期维持治疗。
        4.4.2健康宣教可采取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方式将疾病的进展、治疗方法、消毒隔离目的和疫情现状委婉的告知患者,帮助患者科学了解疾病,客观看待病情,减少思想顾虑。定期利用病房的蓝格呼叫系统将共性的宣教内容、抗击疫情的榜样事例播报给患者。这样即保证起到正面引导的效果,又能够达到宣教的目的,同时也减少与感染患者非必要的持续接触时间而降低医护暴露风险。指导同区患者建立微信群组,定时发送抗疫小知识、正面的新闻宣传,通过网络建立情感桥梁,形成心理抗疫同盟。
        5、结论
面对新冠肺炎,老年患者缺乏科学、正确的认识,给予全面、客观的护理服务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我们更应该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估,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改善老年患者抑郁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帮助患者重新认识和充分了解自身疾病,增强其对疾病治愈的信心,且能提高患者自我效能感[11]。隔离期间,特别是密切接触患者的护士,是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精神处方”,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使患者感到安慰和值得信任。通过面对面的心理干预,给予其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包括认真聆听、细心陪伴、适当疏导、接纳和尊重等[12]。同时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适时整改。共情是基础,有效沟通是核心,患者配合是关键。三个因素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才可达到促进患者心理健康的目的。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