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对神经内科患儿给与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作出探究。方法 样本选取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内本院接收的60例神经内科患儿,按照平均原则,随机分配为各30例给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与肢体语言沟通的观察组。统计对比组间患儿依从性优良率。结果 患儿依从性优良率方面观察组表现的更好,比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通过对比统计实验证明,对神经内科患儿加以肢体语言沟通要比常规的护理方法更有助于提高患儿治疗与护理依从性,改善医患关系,增强患儿家属对于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提高治疗效果,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肢体语言沟通;神经内科;依从性;护理满意度
有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再加上普遍年龄不大,所以交流起来非常的困难。患儿不能清除表达内心想法和感受,因此通过哭闹不止、激烈抗拒的行为来表示不适和需求,对于护理工作和治疗效果而言都是不利的[1]。本文将对神经内科患儿给与肢体语言沟通的效果作出探究,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样本选取于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内本院接收的60例神经内科患儿,按照平均原则,随机分配为各30例给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与肢体语言沟通的观察组。对照组患儿男18例,女12例;患儿年龄1.5-7.5(4.5±1.1)岁。观察组患儿男18例,女12例;患儿年龄1.5-7.5(4.5±1.1)岁。纳入标准:同意本次研究的;病情稳定的患儿。排除标准:对护理工作强烈抗拒的患儿或者合并严重心理障碍的患儿。所有患儿在常规资料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基础条件对等。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即健康教育、用药护理、病情监测等。观察组在前者基础上加以肢体语言沟通,具体方法如下所示:
1.2.1 仪表、面部表情管理
护理人员在面见患儿之前要穿戴干净得体,面带亲和的微笑,肢体动作要柔和,和患儿交流过程中,可以选择俯身、半蹲的姿态,来平等、耐心、亲和、关怀的倾听患儿,拉近患儿和自己的距离,把自己当成可以倾诉心里话的朋友。如果对于哭闹不止或者抗拒的患儿,护理人员要首先利用能够吸引患儿兴趣的事物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比如跟患儿玩游戏,讲笑话、看动画片等,来消除患儿对于医护人员的戒备心。
1.2.2 肢体语言沟通
护理人员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适度给与肢体抚摸,比如抚肩、抚背、握手、摸头、按摩四肢等,让患儿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的亲近和亲和,如果患儿表现的比较好,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击掌、摸头、拍背等方式来鼓励患儿。对于患儿的表达护理人员还要做到的耐心的倾听,始终面带亲和的微笑,并且在倾听过程中适时点头示意赞同,让患儿获得认同感,从而更加信任护理人员。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善用眼神,比如温柔的眼神注视,在患儿在做治疗过程中,给与鼓励的眼神。
如果护理人员的眼神焦灼,反而会引起患儿及其家属的心理不安。最后要对患儿家属进行出院护理指导,对于肢体语言沟通的重要性进行宣教,让患儿家属要经常给孩子拥抱、拉手等肢体语言的鼓励。
1.3观察指标
统计对比组间患儿依从性优良率、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优:代表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没有出现哭闹或者抗拒的情况,配合度很高;良:患儿绝大部分都会配合,但是仍然有不良情绪;差:患儿配合度不高或者完全不配合。(优良例为优例与良例的总和)
1.4统计分析
SPSS17.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统计对比,t检验,百分比进行计量,当P<0.05时,统计学结果有意义。
2.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优为8例、良为12例,差为10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优为15例,良为13例,差为2例,总有效率为93.33%,t为8.87,P值为0.04。患儿依从性优良率、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表现的更好,比较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儿科护理是一种综合性医学科学,囊括了患儿疾病防治、患儿身体发育、患儿保健等工作内容,经过临床实践证明,肢体语言护理能够改善与患儿交流障碍,提高患儿依从性[2]。护理人员在面见患儿之前要穿戴干净得体,面带亲和的微笑,肢体动作要柔和,对于哭闹不止或者抗拒的患儿,护理人员要首先利用能够吸引患儿兴趣的事物来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护理人员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适度给与肢体抚摸,还要做到的耐心的倾听,始终面带亲和的微笑,并且在倾听过程中适时点头示意赞同。此外护理人员还要善用眼神,同时在对患儿家属进行出院护理指导,对于肢体语言沟通的重要性进行宣教。
综上所述,对神经内科患儿加以肢体语言沟通要比常规的护理方法更有助于提高患儿治疗与护理依从性,改善医患关系,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荣娜,张昕婷,高晶晶. 肢体语言沟通在神经内科患儿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9,25(01):98-100.
[2]李育珍,陈圆圆,黄哲和,戈玉媚. 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神经内科护理中的实施体会[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1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