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恢复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5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25例。参照组给予传统推拿治疗,研究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恢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旋转活动度、侧屈活动度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效果显著,可降低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儿旋转和侧屈活动度。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恢复效果;不良反应
引言
先天性肌性斜颈作为儿科常见且多发病,指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先天性挛缩,引起头颈转向患侧,颈部旋转受限,颌下偏向健侧。若经久不治,伴随年龄增长可导致面颈部畸形,颈椎、胸椎功能障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肌性斜颈具有一定异质性,临床诊断鉴别难度较大,若诊断不合理或不准确,将直接影响后续治疗工作开展,准确诊断肌性斜颈病种特点、疾病谱对提升患儿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诊断肌性斜颈的影像学方法较多,但选用何种方法能获得最佳的检查诊断效果仍存在争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50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25例。参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9~270d,平均(128.52±16.83)d;病程0.5~9.0个月,平均(3.72±1.68)个月;右侧病变10例,左侧病变15例。研究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13~250d,平均(128.56±16.87)d;病程0.4~9.0个月,平均(3.68±1.71)个月;右侧病变9例,左侧病变16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符合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标准;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伴有痉挛性斜颈、颈椎半脱位、眼性斜颈等疾病的患儿。
1.2治疗方法
1.2.1参照组
给予传统推拿治疗。患儿保持仰卧位,医者坐于患儿对侧或床边,将滑石粉涂抹于患儿颈部,具体推拿手法包括旋转法、牵拉法、拿捏法、揉法。(1)旋转法:家属固定患儿双肩,医者托住患儿头部向患侧肩部旋转10~20次,15min/次。(2)牵拉法:医师一只手扶住患儿头顶,另一只手按住其患侧肩部,促使其头部向健侧肩部逐步倾斜牵拉,操作10~20次,幅度由小变大。(3)拿捏法:沿胸锁乳突肌初始点自上而下捻揉、揉按10~15min,按摩挛缩部位及硬结部位时间稍长一些,并以横向拨筋法弹拨数次。(4)揉法:医者用拇指或中、食指揉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5min,以条索状、肿块处为主要操作部位。上述操作每日1次,严重者每日2次,每周5次,以1个月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效果优良者可终止诊治,效果不明显者继续接受治疗,共治疗3~6个疗程。
1.2.2研究组
给予综合康复治疗。(1)被动牵拉、主动运动。患儿取平卧位,一名医护人员用双手将其两肩固定,避免患儿运动过程中发生身体移位,影响牵引力,另一名医护人员双手托住其下颏及面颊两侧,将下颏转向患侧,头部转向健侧。重复以上动作50次为1次治疗,2次/d,疗程4~6个月。同时可引导患儿进行仰卧位旋转、俯卧位上抬、立位侧屈等功能锻炼伸展患侧胸锁乳突肌。(2)超声波电疗法。采用超声波电疗仪,取直径为2cm的探头,选择50Hz脉冲波型、0.6W/cm声强,将超声波耦合剂涂抹于患侧颈部,将通电后的超声波探头置于患处,保持圆圈移动5min,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3)磁疗。采用旋磁仪,磁片转速3000r/min,磁场强度250~400mT,于患侧颈部硬结处固定,20min/次,1次/d,20~30次为1个疗程,两疗程间间隔7d。(4)嘱患儿家属于患儿睡眠时,在其头颈部两侧放置两只沙袋,清醒时需将其头颈部位置摆正。
(5)对患儿实行盐袋压迫处理,使患儿完成肩部、头部、颈部取仰卧位的被动训练,医护人员可在家属配合下坐于患儿头侧,固定好双肩,吸引患儿逐渐向患侧旋转,直到无法转动,而后持续30秒,并将每30秒为一组,3组/d。
1.3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的颈部旋转及侧屈活动度。(2)干预2个月后,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术腔出血、皮肤轻度水肿、皮下水肿。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旋转活动度、侧屈活动度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高频超声在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中检出率较高。分析其原因,既往临床诊断多采取X线、CT等,难以发现细小病变,局限于早期病变,同时易受运动或金属影响,产生伪影影响观察效果,准确率较低。另外,患儿年龄较小,配合度较差,导致照射时间延长,产生一定电离辐射,临床接受度低。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辐射、操作简便、无痛苦等优点,其诊断准确率高主要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观察内部血流状况有关。通过超声检查,能快速显示微小结节,并能准确定性、定位,通过分析内部二维图像及血供来判断病变程度,医师可通过检测图像判断是否存在肿块化小结节,提高早期筛查检出率。同时,进一步研究发现先天性肌性斜颈肿块形态以不规则、软斑及椭圆形为主,边界多为毛刺不清晰,内部透声性较差,多为不均匀回声,以“双壁征”为多见,部分伴有弱回声“条纹征”,包膜不完整。通过超声波检测能直观的检测到血管血流动力学状况,通过回声信号测定血管壁厚度,患侧胸锁乳突肌增厚较为严重,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内部血流较差,可见点状血流信号,肿块内出现浸润、脂质、钙化现象较为多见。超声诊断健侧特征形态以规则、边缘清晰为主,回声均匀,内部出现充满实质增强回声和不衰减回声,完整性包膜,胸锁乳突肌上、中、下段厚度均为正常厚度,无浸润现象,与健侧相反。临床医师在筛查诊断时,应注意检查微小病灶,并加强鉴别,必要时可采取联合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率。通过以上征象表现,可为临床判定先天性肌性斜颈类型及症状提供帮助。
结语
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指婴儿出生或是出生数日内,发现一侧颈部肿块,头前倾,偏向患侧,颜面部旋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为特征的常见小儿疾病。一般在为小儿清洗脖颈或是喂奶时发现,少部分患儿在月龄较大时出现头歪的情况被发现。中医认为斜颈病病因机制属于“筋缩”范围,多是因为气滞血瘀、筋脉痹阻所致。本次观察组应用改良后推拿手法治疗,效果显著。推拿作用机制分析如下:按揉法有助于放松肌肉,促使局部血液循环;点压摩缺盆、扶突等穴位有利于促使局部血液循环。
参考文献
[1]文静,胡小丽.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先天性斜颈诊断价值及推拿治疗动态效果评价[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7,42(9):1067-1071.
[2]杨泽胜,王世城,裴广华,等.高频超声下横截面积测量法在小婴儿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9,28(8):700-703.
[3]郝萌萌,肖农,陈玉霞.超声检查在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诊治中的应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9,15(4):463-467.
[4]赵小东,刘海霞,饶静,等.高频超声在婴幼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及髋关节发育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19,42(13):164-166.
[5]张玉兰,钟燕芳,杨朝湘,等.产前超声及MRI在胎儿先天性膈膨升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9,49(5):37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