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解析患有原发性痛经者经使用脐灸联合护理干预的实践效果。方法:在我院2018年4月—2019年7月间门诊收治的原发性痛经病患中抽选116名,随机分两组(每组58名)。将给予少腹逐瘀汤加减组别设为常规组;将常规组基础上增加中医脐灸治疗(包含综合护理)病患所属组别设为实验组。随后对比较两组病患的治疗前后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与睡眠质量测评、护理满意度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VAS数和PSQI分数优于常规组,常规组护理护理干预满意度与治疗效果低于实验组,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有关治疗原发性痛经疾病除一般治疗外增加脐灸、护理能提升病患疼痛缓解程度,改善临床护理依从性,加强病患预后的生活质量,其研究价值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中医脐灸治疗;原发性痛经;综合护理;睡眠影响
痛经症状属于女性独有疾病,是指女性在月经期间出现因寒凉、免疫等多种因素所影响,而出现的下腹坠痛、痛胀以及腰部酸软等症状,而且当患者痛经表现稍许严重则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1-2]。根据社会医学统计结果显示,女性患有原发性痛经症状人数正在随着年份的推移持续上涨,尤其年轻患者伴有头痛、恶心、乏力等表现更多,则需及时寻求药物治疗介入。PD属于女性生殖器官并无实质性脏器病变的痛经症状,与继发性痛经有些许差别,且普遍发生在年轻人群中影响其生活与睡眠[3-4]。故而本文探究实施综合的护理、治疗方案可行性,详情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基线材料
甄选本院门诊2018年4月—2019年7月间原发性痛经就诊患者中抽选116名,平均每组58名。给予少腹逐瘀汤医治组别设为常规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中医脐灸治疗(包含综合护理)病患所属组别设为实验组。
书面统计:常规组58名病患年龄23—29岁,患病时长(1.97±0.14)年,平均疼痛时间(5.14±2.14)h;实验组58名病患年龄22—30岁,患病时长(2.19±0.17)年,平均疼痛时间(5.88±2.45)h。随后比照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此类患者通常患有寒凝血瘀证,主要表现为小腹寒冷隐痛、四肢热度减弱、得热痛减、大便缺实等症状,询问可知闭经不行,观察舌苔可见苍白、脉搏沉紧,因此选择中医脐疗法温和去除。
1.2.1常规组
给予患者少腹逐瘀汤缓解原发性痛经各种不良体征,通常选择口服颗粒冲剂每次服用一袋,一天一次,使用开水冲服,若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可遵从医嘱酌情增加剂量。可在患者月经来临前一周开始服用,直至月经来临第一天,一般情况下每次均剂量应不变。同时,仅给予一般性综合护理即为经期体征变化记录与用药提醒。
1.2.2实验组
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脐灸治疗法增加综合护理干预手段,本组主要使用隔物灸法于临床即为脐灸,通过辨证施药与传统灸法作用于脐部神阙穴。
(1)方药的选择:原发性痛经方:乳香、没药、白芷、肉桂、吴茱萸等,将上述药物充分混合超微粉碎,密封备用;脐疗方按1:1比例加入蜜糖、黄酒、水等搅拌至粘稠适中,制作成直径6cm,厚度约3-5mm的药饼。(2)面饼的制作:用面粉加水和成面团揉成条状沿着药饼边围成圈制作成药饼杯。(3)艾柱的制作:艾柱的制作:取适量艾绒,使用模具制作5cm×5cm大小的标准艾柱。(4)操作过程:嘱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脐部周围皮肤,点燃艾柱放置在药饼杯上开始在神阙穴施灸,施灸时间为20-30cm。(5)疗程:月经干净后三天开始治疗,每2天治疗一次,治疗七次,月经来潮即停止治疗,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随访3个月经周期,观察疗效。其余治疗同常规组。
综合护理主要为几方面:(1)脐灸护理:治疗开始前首先观察病室环境,询问患者病史、血凝情况以及妊娠史等,若患者有哮喘病史不适合做此项操作。为操作人员准备皮肤,并观察患者是否有因其他疾病导致的精神迟缓和神经感知能力下降,以免发生烫伤。(2)心理护理:加强月经教育,强调痛经可进行干预以缓解疼痛,给予针对性指导,积极配合治疗,正确专业的指导可减轻负面情绪。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减轻对痛经的注意。(3)经期护理:嘱咐患者此时期避免搬抬重物,注意保暖,加强卫生管理争取减轻经期疼痛。(4)饮食护理:治疗过程中应为患者制定完善的饮食方案,避免患者服用过于辛辣、寒凉食物。
1.3观察指标与数据标准
基于不同治疗方案下统计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VAS评分、治疗有效率与睡眠质量测评情况。
(1)VAS(视觉疼痛评分量表)统计:该手段较为灵敏可比性强,护理人员在纸上画一条十厘米长的横线,从左至右数字从0-10分,总结数值对应比较越小,证明患者经治疗后的疼痛感控制手段越佳,利于减轻疼痛压力。
(2)治疗有效率选项为四项,临床有效统计:“痊愈”—并无任何不良症状且不影响生活;“有效”—患者痛经体征减弱,并发症体征消失;“好转”—患者痛经体征有些许好转,且仍旧并发症发生得到控制;“无效”—患者痛经体征明显,且仍旧伴有并发症。总有效率=(痊愈+有效+好转)/组别数*100%,数据统计结果越高证明经治疗手段更佳。
(3)中医诊断标准:按照国家统一高等中医药学院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中疾病判定方式为基准,存在伴随性月经周期规律但校小腹有疼痛感是主要指征病史,腹痛经常在经期到来前1-2天,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查看经血有很多瘀块,颜色发紫同时月经可能会随之延后,经血量减少,面色青白、四肢寒冷且畏惧冷。经期乳房胀痛同时胸闷不适。
(4)西医诊断标准:经过常规妇科检查可见患者生殖器官并未发生器质性病变,症状发生在经历月经初潮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后,小腹有疼痛感、心神不宁,症状较轻时腰酸背痛但可以维持正常工作,相对较严重时伴随恶心呕吐、四肢寒冷、面色苍白,需要卧床休息。
1.4数据统计学
在计算本次实验表格数据借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基础,检测计数结果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用x2值进行分析,具体分析步骤如计数资料要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卡方结果。
2.结果
2.1比较两组间护理满意度
经比较,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对比数值P<0.05具备临床统计价值,结果见表1。
表 1 两组病患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比对两组病患VAS与PSQI评分
两组间实施不同治疗方法,实验组VAS分数与睡眠质量优于常规组,治疗后数值对比差异较大且P<0.05具有临床统计价值,数值结果见表2。
表 2 两组VAS与PSQI评分比对(,分)
2.3比对两组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与常规组分别少腹逐瘀汤和脐灸同时治疗(包含综合护理)痛经,经平均分组后每组病患平均58名,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脐灸联合护理治疗效果更佳,经统计对比得存在差异,p<0.05数值具有临床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表 3 两组病患治疗有效率比较[n(%)]

3.讨论
原发性痛经属于功能性痛经,现代研究显示:原发性痛经以寒凝血瘀证多见,主要由于子宫内膜出现管型脱落所致,女性在月经期间腹部下方出现痉挛性痛感,年轻人群发病率最高。从初潮来临6个月之后开始长期疼痛,直至三十岁后逐渐消失[5-6]。严重时痛感会放射至腰部与大腿内侧,需卧床数小时或药物干预才可缓解。传统治疗法中少腹逐瘀汤的使用虽能起到缓解作用,但及时使用艾灸(脐疗灸)治疗加上综合护理干预,不仅会强化治疗效果,还可基于中医理论治疗PD。从中医学角度而言对神阙穴开展治疗效果明显,是因为此穴位时汇集五脏六腑的根源,元神藏根之本,在此处开展脐灸治疗可以起到调理冲任、调和胞宫气血,达到治疗痛经等效果。而且基于现代西医学角度来讲,肚脐是腹部组织最薄弱的地方,在此地开展药物、中医艾灸治疗药用吸收性和操作效果体现最明显。使用脐疗灸手法则是将艾叶最大化加以利用,使其通过热力的传输可以发挥艾叶的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完成气血畅通、通则不痛治疗目的。而且脐疗药物中所有药材皆是以温补性为主的治疗作用,因此针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不通则痛症状效果明显。以上穴位选择可将任脉与经的血气对调,加上各项护理操作能极大减轻疼痛感[7]。而且脐灸的使用还能抵抗病患的失眠表现,减少经治疗后的夜间觉醒次数,保证白天在院生活质量。
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后护理满意性与治疗效果优于常规组,且实验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与VAS评分相较常规组更佳,组间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原发性痛经使用脐灸手段同时应及时采取护理干预,能改善加大传统治疗的实际效果,拉近护患距离使其对各项护理操作配合性提升。加强睡眠质量同时得到的视觉疼痛反馈更稳定,其实施价值在临床中可行性较高。
参考文献:
[1]郝仓仓,王昕.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03):659-662.
[2]王昕.隔药灸治疗中重度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07):1582-1584.
[3]刘颖华,王昕,孙晶,闫颖,石玲.隔药灸对寒凝血瘀证原发性痛经患者症状及中医证候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06):806-808.
[4]廖柏丹,柳元娥,彭志谋,周畅,刘超,何晶晶,余蓉.艾灸神阙配合温针灸关元、三阴交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9,39(04):367-370+376.
[5]叶利萍,蔡建浩,蒋阿丹.加味桃红四物汤敷脐结合艾灸治疗运动员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8,37(12):1011-1016.
[6]李姝婧,潘亚辉,马凤君,孙琰,颜晓,傅旎旎,高树中,马玉侠.艾灸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子宫香草酸受体相关蛋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8,36(11):2617-2620.
[7]任建坤,侯永春,张唯,严孜.悬灸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灸时、灸效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1):5246-5249.
[8]周瑾,崔晓,张露芬,齐丹丹,张梅,郭孟玮,任晓暄,李晓泓.不同艾灸量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疼痛反应及脊髓内μ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05):119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