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小儿重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展开试验,对收治的68例重症患儿按照随机表法分成2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运用品管圈活动展开临床护理;从不良反应发生方面评价2组患者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5.9%较对照组23.5%降低(P<0.05)。结论:在小儿重症护理工作中采取品管圈活动,有减少护理不良事件、保证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关键词】品管圈活动;小儿;重症
小儿作为临床一类特殊病患群体,因自我表达能力、自理能力都比较弱,再加上重症患儿病情严重,因此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目前,提高小儿重症护理质量也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研究的热点。品管圈活动强调以团队力量来解决工作问题,通过计划的制定和有序实施,起到保证工作质量的作用[1]。本次研究我们旨在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小儿重症护理中,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资料
2018年7月~2019年7月间展开试验,期间收治68例重症患儿,纳入条件:患有严重疾病、需住院接受治疗;排除合并严重传染性疾病与精神疾病的患儿。按照随机表法分成2组:常规组中计34例,男孩19例、女孩15例,患儿日龄自2d~28d,平均15.6±1.2d;观察组中计34例,男孩20例、女孩14例,患儿日龄自1d~27d,平均14.1±1.1d。2组患儿基础资料已排除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儿采取临床常规护理方法:持续性病情监测、舒适体位采取;保持气道顺畅、心电监护;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与异常等。观察组依据品管圈活动展开临床护理:
1.2.1品管圈组建:由科室护士自愿组成,选举圈长1名。征集圈名、圈徽,确立圈名为护星圈,宝宝是家庭的期盼,祖国的未来,犹如一颗颗充满希望的星星,医护人员用爱心、细心、责任心呵护他们健康成长。减少重症小儿护理不良事件,这是我们护星圈的目标。
1.2.2主题选定:全体圈员通过头脑风暴法,根据上级政策、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4个评分项目采用“5、3、1”的评分汇总出分,依照得分高低进行排序,最后选定“减少重症小儿护理不良事件”为本次品管圈活动的主题。
1.2.3现况把握:重症小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活动时间内不良事件发生人次/查检人次)×100%。常规组小儿34例,发生护理不良事件8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5%,根据80/20法则明确改善重点为皮肤损伤、感染、非计划拔管。
1.2.4 要因解析:各位圈员通过头脑风暴,利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分别从“人、物、环、法”4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影响重症小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
1.2.5对策实施
(1)增多对患儿的巡视频次,并帮助患儿定时翻身,切忌拖、拉、拽等暴力动作,仔细观察患儿皮肤受压处有无红肿,一旦发现应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对喂养患儿,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使用纸尿裤的患儿定时更换,同时使用温水擦洗局部皮肤,避免尿液造成皮肤刺激。(2)针对重症肺炎患儿,考虑到夜间呼吸道分泌物会堆积,因此应加强对患儿的呼吸道护理,以防发生呼吸道感染;用药剂量与方法均应准确,并注意患儿有无发生药物刺激,以防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医护人员应严格遵照六步洗手法提高手卫生,保证无菌护理。(3)对于极度烦躁的患儿,可适当使用约束带进行约束,切忌过度约束,每隔2h解开1次束缚带进行检查;气管导管的固定可以采用面部固定法,绕过头颅于枕后打结、可有效避免非计划拔管。
1.4统计学
使用SPSS25.0统计学工具对2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的数据对比进行处理,使用卡方检验,检验值P<0.05即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比较见,观察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5.9%较对照组23.5%降低(P<0.05)。
表1对比2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n(%)]

3讨论
对重症患儿的临床护理操作难度大、风险较高,再加上患儿难以自主表达,因此护理不良事件频发。品管圈活动是护理工作当中的一种新手段,也被叫做质量控制圈,通过对护理操作从局部到整体、从点到面的把握,保证护理质量、提高临床护理安全性[2]。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品管圈活动,观察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5.9%较对照组23.5%降低。由此可见,在小儿重症护理工作中采取品管圈活动,有减少护理不良事件、保证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晓丽,吴海波.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小儿重症护理中的价值评价[J].中国基层医药,2019,26(17):2168-2170.
[2]刘玮玮.品管圈活动在小儿重症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与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9):1143-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