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研究探讨对新生儿的脐部采用延迟断脐法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对300例新生儿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早断脐措施,观察组则采用延迟断脐法干预,并对比两组新生儿的脐部状况。结果:从新生儿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以及血工蛋白水平上看,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并发症发生率的调查上,观察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6/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17/1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新生儿采用延迟断脐法方式干预效果明显,可以大幅度减少新生儿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让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延迟断脐法;新生儿;脐部护理;应用效果
脐带是唯一与母体联系的通道,可以代谢营养物质等重要用途,分娩后切开脐带,残端在体外,易被发生感染状况。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脐带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导致腹膜炎等严重的情况发生,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出生的3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的对象采取延迟断脐法,并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了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对300例新生儿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男性新生儿和女性新生儿人数分别为56例和52例,在出生孕周上看,最小的38周,最大不超过42周,平均孕周为(40.51±1.55)周。对新生儿的基础身体情况、生活情况进行了解和整理,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此外,实验的开展征求了家属的同意,并且报备了本院伦理委员会,并得到了批准。
1.2 实验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采用常规早断脐措施,胎儿出生后切断脐带,采取气门芯结扎,并消毒。清理脐带残端后,采取无菌包扎。观察组则采用延迟断脐法干预,胎儿出生后,清理呼吸道及羊水,使用钳子夹住脐带,气门芯结扎,在包扎创面,在新生儿和产妇皮肤直接接触半小时后,切断脐带,碘伏消毒后,采取无菌包扎。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进行新生儿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的分析,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统计,并发症为发红、出血。
1.4统计方法
以SPSS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在本次实验中,针对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以及血红蛋白水平采用计量统计,在并发症发生率上则为计数统计,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新生儿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以及血红蛋白水平上看,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即分别为(5.65±0.23)d和(165.45±8.34)g/L,而对照组则为(9.93±0.31)d和(153.84±7.32)g/L,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与此同时,在并发症发生率的调查上,观察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6/150),包括出血3例和发红3例;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3%(17/150),即包括了出血6例和发红11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脐带是胎儿和产妇唯一的连接方式,分娩后需要进行切除。临床处理方式分为早断脐法与延迟断脐法,延迟断脐法在近几年尤为普遍,分娩后等脐带停止搏动后,在进行切除与结扎。新生儿缺铁性贫血与脐带切断的时间有一定关系,过早结扎容易发生脐带内血凝,导致母体分娩时,胎盘娩出困难。延迟断脐法是脐带自行闭合后,在结扎,有效降低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分娩后立刻切断脐带,会有残留的血液以及50mg的铁储备,对于新生儿来说,可以有效预防贫血以及提高心肺功能。从新生儿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以及血红蛋白水平上看,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在并发症发生率的调查上,观察组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采用延迟断脐法方式干预效果明显,可以大幅度减少新生儿的脐带残端脱落时间,让促进新生儿健康成长,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降低护患纠纷,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叶桂颜,殷秀珠,陈小荷,胡善荣,孙园,王思玲,路梦思,杨亚杰.. 延迟断脐法对新生儿脐部感染、脐带残端脱落时间及渗血情况的影响及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15,22(16):175-177.
[2] 刘玉华,杨艳梅,史贤义,吴学远. 康脐宝与传统新生儿脐部护理在新生儿脐部护理采用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预防新生儿脐炎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524-3525.
[3]单春剑,刘颖,陈艳,白淑秋. 生理盐水清洁脐部自然干燥法与酒精消毒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的效果比较及护理干预分析[J]. 护理管理杂志,2016,16(07):52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