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9期   作者:方敏
[导读] 探讨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及效果。
        要:目的 探讨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分析护理人员护理风险因素, 并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 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常见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0%, 相对于对照组的14.00%有明显下降 (P<0.01)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00%, 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的实施对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消化内科 护理风险 防范 护理不良事件
        消化内科疾病多病情复杂、病程长、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给临床治疗与护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消化内科疾病患者多数为中老年人,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消化内科就诊患者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为确保消化内科患者住院安全, 护理风险因素的控制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消化内科2012 年7 月至2013 年12 月收治的200 例患者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于2014 年1 月开始对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常见护理风险因素的预防性护理干预, 临床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6 年7 月至20137年12 月收治的200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并选取我院消化内科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收治的200 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实验组男114 例, 女86 例, 年龄19 ~ 78 岁, 平均 ( 65. 87 ± 6.35) 岁, 其中消化道良性肿瘤48 例, 消化道出血44 例, 消化道溃疡92 例, 其他16 例; 对照组男119 例, 女81 例, 年龄19 ~81 岁, 平均 ( 64. 91 ± 7. 55) 岁, 其中消化道良性肿瘤51 例, 消化道出血40 例, 消化道溃疡96 例, 其他13 例。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 1 ) 护理风险因素: 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科2012 年7 月至2013 年12 月收治的2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有28 例, 对这28 例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得出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缺乏、风险防控意识薄弱、缺乏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对患者健康宣教不到位、药物使用不当、科室卫生消毒不到位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 2) 防范对策: (1)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安全宣教, 自患者入院开始即开始进行健康教育, 对象包括患者及相关陪护人员, 向其介绍患者所患疾病的基础知识, 包括病因、治疗、注意事项、转归等, 使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 明确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对病情严重或不稳定的患者, 告知其绝对卧床, 以防加重出血或出现晕厥, 对病情稳定的患者尽量卧床休息, 大小便时由家属搀扶, 避免摔倒。 (2) 做好药品监管, 将药品分类存放, 专人负责管理, 对有特殊保存与使用要求的药品, 如降压药、利尿剂等, 需分类发放, 并由护士提醒患者服用, 防止误服、漏服情况发生。给患者设置服药卡, 将患者需服用的药物用法、用量等记录在卡片上, 并及时进行更新, 便于患者正确用药。对静脉用药, 高危药品如硝酸甘油、氯化钾等须分类放置, 对生长抑素类药物、醋酸奥曲肽等的输注速度需作严格控制, 防止用药风险事件的发生。 (3)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对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应做到严格贯彻, 积极改善科室内环境, 对有传染病的患者做好隔离措施, 及时处理医疗废物, 小心处理经污染过的针头等, 避免发生药物喷洒弥散现象。 (4) 加强专业技能培训, 定期对患者进行消化内科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学习与培训, 由科室内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突出的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培训师, 并定期组织护士进行经验交流, 以提高消化内科护士的整体专业素质。对新引进的医疗设备需及时组织护士进行培训, 确保在护理操作时能熟练使用。 (5) 提高护理风险意识, 组织护士定期进行护理安全培训, 增强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 加强对科室护士护理基础技能的培训, 尤其是新入职护士, 需在考核合格后方能入职, 且需高年资护理人员进行指导、监督。 (6) 加强护士沟通能力与服务意识, 组织护士进行沟通能力学习, 邀请专业培训师对护士进行沟通能力培训, 促使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能从言语、行为上充分尊重患者, 使患者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通过沟通能力的学习护士应懂得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 增强患者的信任感, 进而提高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 (7) 完善护理制度, 对现有的护理制度进行更新, 合理进行排班, 要求护士严格按照护理制度进行护理工作, 以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护理不良事件包括误吸或窒息、医院感染、昏厥、再出血、压疮;护理满意度采取我院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表, 共计20题, 每题5分, 总分100分, >90分为满意, 60~90分为较满意, <60分为不满意。
        4. 统计分析: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21. 0 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取 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α = 0. 05。
二、结果
1. 护理不良事件: 实验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50% , 相对于对照组的14. 00% 有明显下降 ( P < 0. 01 )。
 
2. 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6. 00%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 0. 01)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三、讨论
        消化内科因病种多、病情复杂, 护理过程中易受到多种安全隐患的影响, 故易发生风险事件。可见, 了解消化内科护理风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我院消化内科2016 年7 月至2017年12 月收治的200 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高达14. 00% , 对发生的风险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发现, 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缺乏、风险防控意识薄弱、缺乏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对患者健康宣教不到位、药物使用不当、科室卫生消毒不到位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最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因素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后, 我院消化内科2018年1 月至20159年6 月收治的200 例患者中仅有7 例发生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由干预前的14. 00% 降至3. 50% 。
        消化内科护理工作较为复杂, 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再加上医疗器械更新换代快, 也需要护士能及时掌握。故对消化内科护士进行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培训至关重要, 而这也是高护理质量的前提。消化内科护理工作繁重, 部分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较为松懈, 工作不够细致, 故在加强对护士专业知识培训的同时, 应重视对护士护理风险意识的培训。完善护理制度是提高护理安全性的保障, 对护士护理流程进行规范, 合理安排排班制度与交接制度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在护理工作中, 护士需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加强对患者及陪护人员的健康知识宣教, 如此既能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 也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此外, 由于消化内科使用的药物多具有相对明显的不良反应, 故加强用药监管, 合理存放、使用药物可有效减少用药风险事件的发生。加强对科室内消毒隔离措施可有效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本研究经上述综合护理干预后,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而护理满意度则明显上升。
        综上所述, 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防范对策的实施对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