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术后护理及并发症预防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9期   作者:柯充 仝婷婷
[导读] 疝气为小儿常见腹部外科疾病之一,为小儿腹膜壁薄,腹腔内组织突出腹膜引起有关,易发生嵌顿,多需手术治疗。
        摘要:疝气为小儿常见腹部外科疾病之一,为小儿腹膜壁薄,腹腔内组织突出腹膜引起有关,易发生嵌顿,多需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借助腹腔镜工具,以微创方式完成手术,相对传统开腹手术优势更显著,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为临床中治疗腹股沟斜疝主要方式,术后复发多是因为疝环大、腹膜结扎不全、线结意外滑脱等。其中巨大疝(内环口直径≥1.5cm)是最主要的复发原因。对小儿巨大腹股沟斜疝可采用传统开放性手术,对松驰扩张的外环口或腹股沟管紧缩或修补。我们对巨大腹股沟斜疝患儿在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基础上利用脐正中襞对内环进行加固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关键词:斜疝;儿童;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疝囊结扎术;效果
        引言:目的:观察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斜疝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12月就诊于本院的7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作为观察对象,由患者家属选择手术方式并分为实验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行传统腹股沟斜疝疝囊结扎术治疗,实验组采用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各项围术期指标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费用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VAS评分比较,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复发率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能快速缓解患儿症状,手术出血少、微创,术后短时间即可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值得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
        2017年8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7例腹股沟斜疝患儿,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39例、对照组38例。实验组:男20例,女19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8.60±2.16)岁;左侧疝气20例、右侧疝气1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8.26±2.13)岁;左侧疝气17例、右侧疝气21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选择标准
        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腹股沟疝外科学》诊断标准。纳入标准:(1)患儿年龄<15岁;(2)临床资料齐全,能接受后期随访,研究中途无退出者;(3)手术耐受性好,符合手术指征。排除标准:(1)患儿资料不齐全,无法接受后期随访调查者;(2)有脏器功能异常或先天性心脏病的类似疾病者;(3)伴凝血、免疫功能障碍者;(4)伴血液性、传染性或恶性肿瘤疾病者;(5)精神、智力或神经功能发育障碍,无法配合相关工作开展者。
        1.3方法
        对照组患儿行传统腹股沟斜疝疝囊结扎术治疗,患儿入室后常规静脉复合麻醉,取平卧位,分开双腿抬高臀部,于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连接线中点和腹股沟韧带之间做一平行切口,长度在3cm左右,切开皮肤后逐层分离皮下组织,将疝囊暴露在视野中,打开疝囊后分离疝囊,至颈部后行高位结扎,常规止血,无出血或渗血后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常规抗感染。实验组患儿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二孔法具体操作:入室后常规气管插管全麻,取平卧位,消毒铺巾结束后确定手术位置,在脐皱襞上方做一0.4cm的小切口,指导助手适当提起腹壁,气腹针穿刺后建立人工CO2气腹。气腹压力根据患儿年龄适当调整,年龄越小的患儿气腹压力越小,在保证手术能正常开展的基础上,尽量将气腹压力调小,经探查孔置入腹腔镜,常规探查腹腔状况,检查是否有其他未知病灶;排除其他异常后根据预先制定的手术方案实施手术。操作人员在内环口体表投影处做一1.5mm的切口,深度到达筋膜后停止。用带有0#丝线双线的小儿疝气针刺入达内环口12点位,逐渐向内分离推进,期间注意避免损伤输精管和精索血管,破膜穿刺点为内环口6点处,向内牵拉0#丝线约2cm。自原切口部位置入钩针,将内环口外半周腹膜缝合后勾出7号丝线,待疝囊内积液、气体等物质排除后,荷包缝合,检查内外环口伤口缝合情况,满意后取出手术器械,缝合切口,常规预防感染。
        2结果
        2.1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两组各项围术期指标比较,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但住院费用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χ2=6.067,P=0.014<0.05),见表2。
       
        2.3两组术后VAS评分及复发率比较
        实验组VAS评分为(1.20±0.22)分,低于对照组的(3.53±0.8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862,P=0.000<0.05);实验组术后零复发,对照组术后复发1例(2.6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65,P=0.103>0.05)。
        3讨论
        小儿腹股沟疝是临床上常见的儿科疾病,由于在出生前患儿(男)的睾丸才降到其阴囊,从而导致其腹膜容易形成鞘状突。若腹腔脏器疝入后未能自行复位而停留在疝囊内,其可导致患儿发生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等严重性并发症,给患儿及其家属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及经济压力。目前,手术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最主要方法。但小儿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通常需要暴露患儿的精索,对患儿容易造成较大的损伤。同时,需要避开患儿的输精管及精索动静脉,往往需要较长的手术时间,从而增加了患儿感染的机会,很难达到较好的预后效果。
        而腹腔镜下小儿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不需要对患儿的腹股沟区造成较大面积的损伤,从而极大的降低了患儿感染的风险。同时,由于不需要对患儿进行较大的手术切口,且操作简单,在较短时间内便可结束手术,极大的减少了患儿术中出血量,且伤口较短,有利于降低患儿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术后较短时间内恢复。腹腔镜下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患儿,具有切口小,损伤小,康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安全、疗效可靠,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研究中,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观察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随访1年后观察组腹股沟疝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提示腹腔镜下小儿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分析原因为,腹腔镜下小儿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小切口向患儿体内插入摄像镜头和各种特殊手术器械,从而将摄像头所拍摄的腹腔内各种脏器的图像传输到电视屏幕上,施术者可通过观察图像,用各种手术器械在患儿体外进行操作来完成手术,极大的降低感染风险,减轻组织损伤,减少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结束语:小儿斜疝近年来在临床中较为多见,患儿主要以腹股沟区出现还纳性包块为主要表现,随病情进展还可引发疝内容物嵌顿和坏死,轻则伴有疼痛、腹胀、呕吐等症状,重则可引起发热或感染,威胁患儿生命安全。目前临床斜疝患儿多行手术治疗,但手术创伤较大,应激反应重,术后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影响患儿预后质量。如何提高斜疝患儿治疗效果及预后质量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综上所述,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能快速缓解患儿症状,手术出血少、微创,术后短时间即可恢复,无严重并发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陆影,李丽娟.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中应用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13(05):465-468.
        [2]吴艳飞,李新琳,周燕燕,徐维昉.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护理干预[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13(05):477-480.
        [3]杨玉莲,张家栩,谭燕,熊晏群.腹腔镜下小儿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13(05):437-439.
        [4]商玉环,吕思扬,田平.体位护理干预对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非切口疼痛及恢复时间的影响[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8,12(06):468-470.
        [5]王连晨.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4):6-7.
        [6]尤恺.腹腔镜下小儿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与常规手术的比较[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97):37-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