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总结其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96例急诊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各48例的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人性化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经过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诊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该护理模式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急诊患者;护理效果
急诊患者病情危机,且其护理工作量大,对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护理能力具有一定要求。通常急诊病人存在一定负面情绪,若不能对其负面情绪进行干预难以提升医患配合度[1]。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病人的需求及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通过观察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总结其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96例急诊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各48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17-72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18-70岁。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对其病情、用药、监测等方面实施护理措施。观察组进行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2.1个体评估
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化差异,护理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确保护理人性化。在开展临床工作前进行个体评估,了解家庭情况、疾病发展、心理状态、个人需求等,科学制定护理措施。
1.2.2 心理护理
多数急诊病人存在消极情绪,护理人员应当与其建立良好沟通。交流过程语言得体,语气缓和,建立良好的形象。了解病人内心想法,采取心理护理措施,缓解负面情绪,在积极心态下面对治疗。
1.2.3 健康教育
多数病人是由于对疾病知识缺乏正确了解,从而造成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应当详细科普疾病知识,纠正其错误认知,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为保证患者能正确理解相关知识,护理人员需结合文化水平进行健康教育。
1.2.4 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须保证病房、急诊科室的环境适宜,确保采光、通风、空气、温度良好,及时清扫地面水渍。在病区为病人及家属提供热水、纸杯、电视及杂志,营造良好的就诊、治疗、住院环境。
在急诊科多处设立地图,并通过醒目标志标识各个病区,保证病人一目了然,避免耽误治疗。
1.3 评分标准
本研究评价标准为SAS评分、SDS评分,通过SAS量表、SDS量表记录两组病人护理前后的心理评分,评分越低,心理状态越好。
1.4 统计方法
利用SPSS17.0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P<0.05)表示数据差异较为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的SAS评分、SDS评分进行对比,护理前SAS评分:观察组(65.23±3.64),对照组(64.23±3.69),t=1.337,P=0.185。护理前SDS评分:观察组(66.44±3.24),对照组(65.98±4.76),t=0.554,P=0.581。护理后SAS评分:观察组(51.23±3.24),对照组(57.45±4.34),t=7.957,P=0.001。护理后SDS评分:观察组(52.87±3.31),对照组(55.87±3.23),t=4.494,P=0.001。经过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急诊科中,多数患者病情危急严重,又由于病人病情多样,急诊科护理工作量,风险因素较多。在急诊科中,多数病人因各种原因放弃治疗,因此护理人员应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治疗自信心。
人性化护理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该护理模式围绕病人的需求及实际情况进行。且在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新,常规护理难以满足病人需求,护理人员应当转变服务理念,以患者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护理[2]。人性化护理高度重视人格尊严,在护理过程中,医患距离拉近,病人对护理工作更加满意,负面情绪大大改善[3]。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无较大差异。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总而言之,对急诊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该护理模式具有一定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双凤.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003(017):P.83-83.
[2]张志勤.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健康之友, 2019, 000(008):261.
[3]区素宝. 人性化护理在急诊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J]. 医学美学美容, 2019, 028(0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