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要点。方法 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均实施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分为参照组25例与研究组25例,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时,配合实施围术期护理,有效预防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介入性心导管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术期护理;
前言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先天性急性,主要表现为心脏发育畸形,多采用手术治疗。介入性心导管术安全性高,遗留瘢痕小,受到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青睐[1]。研究指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中配合实施科学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并发症,促进恢复。本文将以50例患儿为对象,探究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要点,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均实施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分为参照组25例与研究组25例。参照组,男:女=13:12;年龄为4-12岁(8.73±1.28)。研究组,男:女=12:13;年龄为4-13岁(8.84±1.45)。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分析,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严格依照无菌原则,完善术前体检,在术前6小时需禁食,密切关注患儿体征变化,监测各项指标。
研究组实施围术期护理:在术前,采用拥抱、抚摸等方式与患儿亲近,消除焦躁、不安等情绪,与患儿家属积极沟通,讲述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方案,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各方面检查,并将检验结果给主治医师,并遵医嘱用药。在术中,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变化,及时上报异常情况,传递手术器械;指导患儿保持平卧位体位,给予肢体制动维持,测量术侧足背动脉,在术后4小时,去枕平卧,确保呼吸道通畅;在术后1天,辅助患儿下床活动,在术后3天不可洗澡,封堵管管理好,与患儿家属沟通交流,关注患儿情绪变化,稳定情绪。给予患儿出院指导,术后3个月均需监督患儿,避免剧烈运动,使用抗凝剂治疗,定期复诊,一旦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黑便等症状,需及时送诊,指导患儿饮食,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等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喝水。
1.3 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病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性水平均为:P<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治疗时间比较(X±S)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为临床常见儿童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研究数据表明,其发病率约为0.7%-0.8%,与遗传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存在相关性[2]。先天性心脏病具有较多发病形式,轻症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重症患者极易引发休克、死亡等[3]。临床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时常采用介入性导管术治疗,创口小,有助于术后恢复,治疗效果显著。围术期护理质量与手术效果存在相关性,体现了医院的护理水平,对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年龄小,缺少自我护理能力,需配合实施科学护理干预[4]。围术期综合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干预,分别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方面实施护理干预,在术前加强患者及家属心理指导,并介绍手术治疗情况,对患儿情况综合评估;在术中,检测各项生命体征指标,促使术手术安全性有效提高;在术后,密切关注并发症情况,积极关注并发症先兆反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5]。研究结果可见,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参照组,P<0.05。
综上所述: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时,配合实施围术期护理,有效预防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徐玲.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要点评价[J].母婴世界,2019,(12):169.
[2]马赟赟,张爱华.介入性心导管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围术期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5):160-161.
[3]年霞飞,齐曼,韩婷婷.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围手术期联合全方位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2020,(4):164-165.
[4]郭丽,张钧.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11):110-111.
[5]敬红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护理配合体会[J].健康必读,2020,(1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