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普萘洛尔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护理效果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9期   作者:潘文博 曹轶群 何玉红*通讯作者
[导读] 分析普萘洛尔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普萘洛尔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10月我院收治的43例血管瘤患儿,依据随机数组法分为A组(n=15)、B组(n=15)与C组(n=13),三组分别口服普萘洛尔、局部外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普萘洛尔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比较三个小组的治疗效果。结果:A组、B组C组分别为66.67%(10/15)、73.33%(11/15)、92.31%(12/13)。与A组、B组相比,C组的治疗效果显著(P<0.05)。三组患儿均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普萘洛尔与马来酸噻吗洛尔联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普萘洛尔;马来酸噻吗洛尔;婴幼儿血管瘤;护理效果

        婴幼儿血管瘤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儿童良性肿瘤,1岁以内的患儿多会在头颈部出现血管瘤,当然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会出现对应症状。本次对我院43例血管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普萘洛尔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到10月在我院治疗血管瘤的43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中有男性14例、女性29例,年龄为2~10个月,平均(6.2±1.4)个月。依据随机数组法将所有患儿分为三组,分别为A组(n=15)、B组(n=15)与C组(n=13)。比较三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被确诊为血管瘤,且自从患病之后未接受过类似治疗,患儿最近未出现发烧、腹泻以及其他呼吸道感染症状。
1.2研究方法
        A组患儿采用普萘洛尔口服治疗,每天服用一次,每次1.0~1.5mg/kg。B组患儿使用0.5%的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使用医用棉签将药液涂抹于患儿的血管瘤病灶周围,每天早晚各一次,两次用药的间隔时间为12h。如果患儿的要不周围出现对应症状,必须尽可能避免药液进入患儿的眼角膜。C组患儿实施普萘洛尔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将A    组与B组的用药方式进行联用,家长指导患儿用药。在患儿接受治疗期间,密切关注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等等,如果发现患儿出现恶心、呕吐、气喘等不良症状,立刻停止用药。
1.3观察指标
        将患儿的用药效果分为四个等级标准,分别为Ⅰ级(瘤体大小缩小至原来的25%以下)、Ⅱ级(瘤体缩小为原来的26%~50%)、Ⅲ级(瘤体缩小为原来的51%~75%)、Ⅳ级(瘤体缩小至原本的75%以上)。Ⅲ级、Ⅳ级表示治疗有效,Ⅰ级、Ⅱ级判定为治疗无效。同时对比两组患儿用药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检验方法分别选择t方法与X2法。将P<0.05作为组间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结果
2.1用药治疗效果
        用药24小时之后,三组患儿的瘤体均出现明显变化,即瘤体表面张力减小,由硬变软。用药1个月之后,C组中有3例患儿的血管瘤基本消退,其他患儿于治疗5个月之后均有所好转,仅1例患儿的疗效被判定为Ⅱ级。A组患儿治疗4个月之后有5例显示效果较差,其余10例患儿于治疗6个月之后病情好转。B组当中4例患儿的治疗效果不佳。分别计算三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A组、B组C组分别为66.67%(10/15)、73.33%(11/15)、92.31%(12/13)。与A组、B组相比,C组的治疗效果显著(P<0.05)。
2.2不良反应情况
        在三组患儿当中,B组有2例患儿出现嗜睡与食欲不振的情况,C组有1例患儿有恶心、呕吐的症状,停药一段时间后症状缓解。其他患儿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依据发生部位的深浅,血管瘤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型,分贝是浅表血管瘤、深部血管瘤以及复合型血管瘤,在治疗之时需要依据血管瘤的大小、部位和深浅进行确切诊断与针对性治疗。婴幼儿学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多发于婴幼儿的出生时期,随着时间推移,婴幼儿血管瘤也会逐渐消退,但在婴幼儿的发育过程中,血管瘤依然会对患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缩短婴幼儿血管瘤的病程【1】。
        现阶段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婴幼儿血管瘤,不同药物与不同的用药方式都会影响最终治疗效果。然而考虑到婴幼儿的身体状况,如果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容易引起各种不良反应,临床实践证明,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效果较好,因此本次选取普萘洛尔这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患儿的不良反应小。马来酸噻吗洛尔是一种非选择性β受体拮抗剂,其功效相当于普萘洛尔的8倍左右,临床常用在高血压、青光眼等疾病的治疗当中,但也容易引起低血压、哮喘等不良反应【2】。但是马来酸噻吗洛尔作为眼科药物,如果仅仅进行局部外用,则可以明显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此次研究表明,单纯口服普萘洛尔,血管瘤患儿的病情可以在用药后6个月左右得到控制,效果显著[3]。如果为患儿局部涂抹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也具备一定的疗效,但这两种治疗方式的疗效均不及普萘洛尔与马来酸噻吗洛尔联用,联用上述两种药物,患儿的病情可以在短时间内被控制,并且并发症较少[4]。
        综上所述,普萘洛尔与马来酸噻吗洛尔联用治疗婴幼儿血管瘤,治疗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雀卿,张靖,姜华,申刚,周少毅,陈昆山,李海波,牛传强,谭小云. 普萘洛尔联合噻吗洛尔滴眼液治疗婴幼儿血管瘤[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4,30(12):727-730.
[2]肖静. 卡替洛尔滴眼液与普萘洛尔联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效果观察[J].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09):104-106.
[3]甘瑞容.10例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护理体会[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8):101,110.
[4]谢帅,郭军.普萘洛尔联合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护理效果[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11):114-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