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尿瘘早期预防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9期   作者:仝婷婷 柯充
[导读] 小儿尿道下裂属于小儿外科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病因为小儿前尿道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生殖器畸形疾病,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正常大小便功能。
        摘要:小儿尿道下裂属于小儿外科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病因为小儿前尿道发育异常所致的先天性生殖器畸形疾病,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正常大小便功能。临床中采取手术方案对其畸形发育情况进行改善和修补,促进其排便功能恢复正常。但是该疾病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尤其是尿瘘,该并发症发生后需要再次通过手术方式进行修补,不仅严重损伤了患儿的身心健康,对其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加重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为尿道下裂术患儿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预防尿瘘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其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小儿;尿道;下裂;预防
        引言
        小儿尿道下裂是因前尿道发育不全的一种先天性男性外生殖器畸形,对患儿排尿、排便造成影响,发病率0.3-0.4%之间。临床上通常会实施修补手术治疗畸形发育,以改善患儿病情。但是,术后并发症高发,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问题。其中尿瘘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一旦患儿发生尿瘘,将进行二次手术,给患儿身心带来严重的损伤,也造成了家庭经济负担。因此,积极有效的预防护理干预,是降低尿瘘发生率,改善雨后水平的重要途径,护士必须重视尿瘘的预防护理工作。
        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尿道下裂男性患儿共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伴有尿道口异位、阴茎下弯、分布异常的包皮及排尿时尿流溅射等临床表现,行常规体格检查和腹部超声检查确诊为尿道下裂[3]。根据患儿入院先后时间进行分组,包括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年龄介于2~13岁,平均年龄(7.3±1.6)岁,疾病分型:12例阴茎头型、8例阴茎型、6例阴囊型及4例会阴型;观察组患儿年龄介于3~13岁,平均年龄(7.5±1.5)岁,疾病分型:10例阴茎头型、7例阴茎型、7例阴囊型及6例会阴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数据差异较小,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具有可行性。
        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患儿采用早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如下:为保证患儿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护理人员应叮嘱患儿家长一同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同时护理人员要给予患儿及时、适当的安慰和教导,尽量满足患儿要求;护理人员要帮助患儿和家长放置便盆,辅助患儿锻炼排泄大小便,每日早晚两次病床上平卧位排泄大小便,协助患儿顺利排便,诱导患儿用力,为防切口损伤,护理人员要保证患儿用力程度;护理人员要按时提醒患儿服药,为患儿准确口服药物,严格遵照医嘱,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为保证治疗效果应使患儿血药浓度维持在一定水平;护理人员要时刻关注引流液性状特点,发现问题及时汇报。与患儿及家长共同保护好引流管,叮嘱患儿及家长重视手术引流管的重要性,告知患儿及家长引流管维护的常识问题。按时更换引流袋,防止尿液回流;在医生指导下,叮嘱患儿口服乙烯雌酚2mg,每晚睡前服用,患儿哭闹甚者可利用凉毛巾、冰袋等物理方法包裹,以缓解疼痛,同时可适当给予少量地西泮口服以镇静安神;护理人员要叮嘱患儿术后饮食以热量适中、优质蛋白食物为主,注意少食多餐,同时为维持患儿大小便代谢过程,叮嘱患儿常饮水。
        3护理流程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完成手术后加强会阴部的清洁,同时予以饮食指导。研究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排便护理。由护理人员协助患儿进行排便的训练,之后在臀部下方放置便盆。此时护理人员闭嘴将鼻声发出,让患儿进行模仿,闭嘴后用力排便。心理指导。

患儿的年龄较小,受到手术创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会表现出多种不良心理,需协助家属对患儿进行安抚。引流管的护理。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需对引流液颜色、量严密观察,若出现异常需立即上报主治医师。若尿管内排出絮状物,需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的检查。尿管内可见絮状物或尿内大量沉渣,需对尿管进行适当挤压,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尿管堵塞。此外,还需嘱咐患儿加强水的摄入,并定期检查引流管的固定状况。对家属进行普及,让其对引流管使用必要性充分掌握,并对其严密关注,防止出现受压和脱落。定期将引流袋予以更换,在此期间需在无菌条件下操作,位置需在耻骨以下,避免尿液回流引发二次感染。用药指导。患儿使用的药物需在医嘱下服用,这样不仅可以使血药浓度得以维持,同时可以使膀胱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若患儿的年龄在5岁以上,术后出现阴茎勃起,并且伴有烦躁和好动等症状。护理人员需在睡前予以乙烯雌酚,使用剂量为2mg,若患儿的哭闹情绪较为严重,可予以少量地西泮。在此期间,护理人员需做好家属的解释工作,讲解口服药的作用,从而获取其信赖。疼痛干预。通常情况下,置管后会因为膀胱痉挛引发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加之手术创伤的刺激会使疼痛感加重。因此,护理人员需在医嘱条件下合理使用药物,同时配合冰敷,使充血减少的同时可以使疼痛得以缓解,同时使痉挛次数得以减少。饮食指导。患儿手术后需加强蛋白和维生素的摄入,若患儿伴有营养不良,可配合静脉补液,如:氨基酸和脂肪乳剂等,加强水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若患儿伴有便秘可予以开塞露,从而使病情得以缓解。值得注意的是,患儿排便不得过度用力,避免出现支架管周围漏尿。
        4讨论
        尿道下裂是小儿生殖泌尿器官先天性畸形和生长发育异常的疾病,其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尿道开口出现在正常位置与会阴连线之间的异常位置,同时可能并发阴茎向腹侧弯曲等畸形病变。目前治疗尿道下裂最有效的手段仍为手术治疗,而由于本病发病位置特点决定其对于手术精度要求极高,术后恢复慢且常常引发各种并发症。尿道狭窄、尿道阻塞、尿瘘是尿道下裂术后主要并发症。文献显示,尿瘘发生率占所有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的20%以上,严重影响手术恢复及儿童泌尿生殖器正常生理功能。术后尿瘘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与施术方法、医生操作水平、医院医疗设施环境等有着密切关系。与此同时,术后护理工作与尿道下裂手术恢复和并发症的发生也存在相关性。留置管、药物、患儿情绪、医疗操作等实施不恰当均能造成严重并发症。而患儿排便习惯也是造成尿瘘的重要因素之一,其能够引发切口裂开、出血甚至感染等情况,这些均会影响切口愈合。笔者所在医院的针对性的患儿排便教导和锻炼并配合家长监督,能够有效避免患儿排便用力过猛、便后清洁不当等排便习惯导致的危险后果。
        结束语
        目前,手术仍为治疗尿道下裂最有效地手段。尿道下裂的发病位置特点决定了该病术后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且恢复慢,该病对手术精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尿道下裂术后主要并发症有尿道阻塞、尿道狭窄、尿瘘。术后尿瘘产生与医院医疗设施环境、施术方法、医生操作水平及术后护理工作等有着密切关系。患儿情绪、留置管、医疗操作、药物等实施不恰当均能造成严重并发症。实施早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对小儿尿道下裂术后恢复及降低尿瘘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学燕.早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小儿尿道下裂术后恢复及并发尿瘘的临床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4):70-71.
        [2]?陈玉珍.护理干预在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尿瘘早期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15(6):103-105.
        [3]?宾丹.护理干预在小儿尿道下裂术后尿瘘早期预防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6,11(1):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