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无偿献血采血护理风险进行评估,进一步加强护理控制,提升采血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参加无偿献血的人群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对220例献血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对照组献血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强化护理风险,进一步分析应用成果。结果:从护理管理质量上看,观察组献血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8%,对照组为6.4%,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2%(108/1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4.5%(104/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案能够进一步优化采血工作,有利于消除采血隐患,并具有针对性防控意识,从而降低采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无偿献血;采血护理;风险评估;控制体会
血站的采血工作得到了提升,提高血站无偿献血的护理服务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参加无偿献血的人群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对220例献血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进一步分析采血风险评估工作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选取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参加无偿献血的人群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回顾式分析对220例献血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其中,男性和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106例和114例,在患者年龄上看,最小的18,最大不超过51岁,平均年龄为(31.6±4.5)岁。在采血前告知献血者相关注意事项,确定可以进行献血。
1.2 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则强化护理风险,首先,对献血服务科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护理技能的培训,具有良好的采血操作技能,并能够对紧急、突发事件进行防控。护理人员在采血前需要进行献血者风险评估,通过询问了解到其是否有低血糖、高血压、晕血等问题,是否处于经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其次,在采血过程中是否有淤血肿胀、刺破血管壁等问题,并进行有效评估和策略的制定。在风险控制上,则需要为献血者提供舒适的空间,保持心情的稳定,如果出现献血反应可停止操作,并给予糖水、吸氧等。在献血后持续压迫穿刺点15-20分钟。最后,整个采血工作必须是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事件发生。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采血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随后,在采血完毕后可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发放、填写与回收。
1.4统计方法
对无偿献血者的采血情况进行讨论,以SPSS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在本次实验中在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率上则为计数统计,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护理管理质量上看,观察组献血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8%,对照组为6.4%,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无偿献血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例,%)

与此同时,在护理满意度的调查上,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8.2%(108/1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94.5%(104/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站采血工作是无偿献血采集的重要方面环节,对于首次进行无偿献血的人员,可能存在紧张情绪,由此需要安抚,并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1】。此外,注意风险评估工作,具有针对性的提升血站护理工作质量,杜绝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并做好无偿献血健康教育宣传。
此外,血站本身在消毒时候所用的过氧乙酸、酒精、甲醛以及含氯的消毒液【2】;血站的紫外线消毒灯;工作时产生的呕吐物、血液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血站采血环境。由此,我们必须做好血站采血环境的清洁消毒,确保不会影响到采血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建立与职业接触有关的现场感染管理系统,消毒和隔离系统以及安全工作系统,更好地完善血站相关管理工作【3】。
综上所述,采用护理风险管理方案能够进一步优化采血工作,有利于消除采血隐患,并具有针对性防控意识,从而降低采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蓉晖.探讨卫生事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1):185-185.
[2]孙琳琳.医院现金流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15):56-56.
[3]郭丽莉,张嘉民.基层医疗机构在卫生事业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研究[J].药物与人,2014,27(6):30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