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肠套叠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9期   作者:王利利 刘璇
[导读] 通过对肠套叠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观察其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 通过对肠套叠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03月~2019年02月在我院小儿外科收治的肠套叠患儿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对比两组患儿的复套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儿复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肠套叠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可以降低患儿出现复套的几率,进而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增加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对于促进患儿的快速康复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小儿肠套叠;应用;效果观察
        引言
        小儿肠套叠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80%发生于2岁以下的儿童,春秋两季为此病的好发季节。按照发生的部位分为回盲部套叠、小肠套叠与结肠套叠等。肠套叠最常见的治疗方法是空气灌肠治疗法。小儿肠套叠病程特点是起病急速、变化迅速、并发症严重,因此做好病情的评估以及相关护理十分重要。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依据每日护理计划标准,为一类特殊病人所设定的住院护理图式,是加快病人康复速度,减少资源浪费的一种护理服务模式,使诊治、康复能够有序地进行,减少遗漏,极大地提高了护理质量。2018年03月~2019年02月本院外科对210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的手术患儿实施了CNP,并进行了对照研究,效果极为满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03月~2019年02月我院小儿外科收治的肠套叠患儿21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3。对照组中男孩56例,女孩47例,年龄4月-6岁,平均(2.3±0.5)岁。研究组中男孩54例,女孩49例,年龄5月-8岁,平均(2.5±0.7)岁。纳入排除标准:①均经腹部彩超明确诊断为肠套叠;②首次发病且发病在48小时以内;③无发热、无肠坏死及穿孔的情况,无需手术干预;④无严重的脏器功能不全;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外科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常规病房巡视;②统一模式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③统一饮食配置和营养供应;④常规执行医嘱;⑤预防并发症。观察组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包括:①入院当天:进行入院指导,将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向其进行介绍,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做好胃肠道准备和术前检查。②入院当天至手术当天:对T、HR、R进行测定;常规皮肤准备,对患儿的脐部、腹股沟区、会阴部进行彻底清洁,并在手术前将膀胱和大便彻底排空,加强对家长和患儿的沟通;将疾病相关知识向家长进行讲解,使其减轻恐惧心理,详细说明手术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术后对患儿神志、腹部体征等指标进行密切观察,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以使患儿体内滞留的CO2尽快排出;预防并发症;指导患儿床上活动;了解患儿术后的自我感觉。③术后2d内:观察术后并发症,进行饮食指导。④术后3d至出院前1d:进行必要的健康指导:加强营养;3个月内避免剧烈活动,以免腹内压增高;出现发热、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及时来院就诊。⑤出院指导:帮助办理出院手续,留医护人员联系方式,详细说明门诊随访的具体时间。
        1.3护理方法
        实验组及对照组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医疗护理法,实验组将CNP引入整个疾病治疗护理过程,应用制订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表,由当班护士按照CNP完成各项检查、治疗、护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并及时而详细地做好记录。如因患儿家属或医务人员的原因,造成路径的延迟或终止,应详细分析原因并做出及时的处理,在第一时刻做好记录,出院后由CNP执行小组做出全面的效果评估。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制定:①向患儿家属说明临床护理路径的目的、经过及整个治疗过程,争取患儿家属的配合。

②设计临床护理路径计划表,以住院时间为横坐标,以入院指导、术前准备、完善检查、健康教育、手术治疗、术前及术后相关护理、健康饮食指导、术后康复活动、出院指导等医疗护理措施为纵坐标制成临床护理路径表。③确定临床护理路径中各个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
        1.4判定标准
        1)护理满意度结合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进行评价,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共有29道题目,得分100分,结合得分进行满意度评价,分为三度。十分满意,即得分≥90分;满意,即得分60~89分;不满意,即得分<60分。患儿家属总满意度=十分满意率+满意率。疾病知晓评价标准结合患者家属对疾病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判定,分为知晓、部分知晓、未知晓。若患者家属对疾病知识均完成了解,为知晓;若患者家属对部分疾病知识了解,为部分知晓;若患者家属对疾病知识完全不了解,为不知晓。
        2结果
        2.1两组护理总满意率
        比较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满意率较观察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家属疾病知晓率
        比较研究组家属疾病知晓率为96.00%,对照组家属疾病知晓率为72.00%,研究组家属疾病知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围术期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比较
        在急性肠套叠围术期内,对照组中有18例患儿出现发热、感染等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2%;观察组中有10例患儿出现感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以婴幼儿最为常见。临床上肠套叠主要分为回盲部套叠、小肠套叠及结肠套叠,以回盲部套叠最为常见,且可出现套中套。如不及时处理,常出现肠坏死,甚至死亡。采取诊断性空气灌肠复位常可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准确的病情评估及优质的护理对挽救患儿生命至关重要。临床路径护理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让病人从住院到出院都按照此模式来接受治疗护理。小儿肠套叠临床路径把肠套叠的诊疗护理常规合理化、流程化,有效控制肠套叠病程进展,最终结果是依据最佳治疗护理方案,降肠套叠复发的可能,提高诊疗护理效果,降低住院时间,取得有效的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中,通过对研究组中的患儿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干预,发现患儿肠套叠复套发生率降低,进而病程发展缩短,住院时间缩短,且护理满意度提升,节约了医疗资源,同时减轻了患儿家长的经济负担,促进了护患关系和谐发展。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我科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效果显著,可继续在临床其他疾病中应用并推广。
        结语
        总之,肠套叠的术后护理对护理质量要求较高,除了要有过硬的临床护理基础外,还要耐心、细心,尽早及时地防治并发症,对患儿进行全面的身心护理,才能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魏贤英.许冬梅.空气灌肠诊治小儿肠套叠203例体会.现代医用影像学,2011,15(4):252-253.
        [2]殷文良,李书,何良斌.空气灌肠诊治小儿肠套叠128例临床体会.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25-26.
        [3]郭瑛.小儿急性肠套叠围手术期临床观察与护理[J].华夏医学,2013,26(4):812-813.
        [4]刘娟.空气灌肠复位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观察及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6,6(5):266-2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