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急性主动脉夹层高危因素进行早期识别,进而采取对应护理模式进行干预,以探求该模式的护理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 年 11月—2018 年12月收治的 68 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展开研究,采取随机分组法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则通过高危因素的早期识别之后开展有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就治愈率而言,研究组为76.47%,对照组仅为55.88%;就死亡率而言,两组患者分别为29.41%(对照组) vs 8.82%(研究组),可见以上两组数据中研究组均占据显著优势,组别间数据差异均展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高危因素的早期识别以及护理干预可产生良好的运行价值,可推动患者死亡率有效降低,治愈率由此提升,值得进行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急性主动脉夹层;高危因素;早期识别;护理干预
急性主动脉夹层具有发病速度快、病情发展迅猛等特征,其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伴随着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升,进而推动了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1]。高危因素早期识别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对应的护理措施相结合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为进一步验证其护理疗效,特选择68例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中数据获取的来源主体,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因患有急性主动脉夹层并于2017年11月-2018年12月到我院就诊的68例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中数据获取的主要来源,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如下表1所示,可见其资料指标差异较小(P<0.05),具备对比研究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n=68)
.
1.2 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
1.2.2研究组:以高危因素的早期识别作为基础方案,并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1)急性主动脉夹层高危因素的早期识别:经分析,主要高危因素有①心理压力较大;②疼痛感对患者的刺激持续时间较长;③心率、血压等指标不能得到及时调控;④患者转运交接过程中护理干预的不合理;⑤患者主要脏器遭受压迫,或出现出血症状;⑥排便障碍等。
(2)护理措施的干预:①叮嘱患者姿态以右侧卧位为宜,尽量卧床静养,减少不必要的活动,以免加剧心肌负荷[2];②疼痛护理:依据患者疼痛程度采用适量的药物(镇静剂、止痛药)干预;③心理疏导:强化患者的心理护理,通过倾听、音乐疗法等多种形式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④针对具有呼吸障碍的患者,应强化吸氧护理;⑤基础护理:对患者的生命指标如心率等进行实时监测,并以病情发展速度对硝普钠注射液的点滴速度进行调控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治疗率进行分别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中所搜集的数据均借助SPSS 20.00完成分析。死亡率以及治疗率均以率( % ) 作为主要表达形式,接受 χ2检验,若P<0.05则认定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展开干预之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死亡率分别为55.88%、29.41%;研究组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死亡率则为76.47%、8.82%,可见研究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是其治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升,组别间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下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死亡率对比(n,%)
3讨论
作为临床上出现频次相对较高的一种血管疾病,急性主动脉夹层作为主动脉夹层的亚型之一,具有起病速度快、病情发展迅猛、危险系数高等特点[4],严重干扰患者生存质量的综合提升。为保障患者健康质量,应把握抢救时机,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干预。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我国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比例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在人类生命健康的高危性疾病中占据重要地位[5]。通过对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其诱发因素类型较多,均对患者临床疗效的提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引发该疾病的高危因素,应引起患者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3]。高危因素早期识别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为针对性护理措施的干预提供重要依据,在促使患者治愈率得以提升的同时,并对死亡率进行有效抑制,值得进行临床应用与开展。
在此次研究中,早期识别及护理干预的联合开展,促使研究组患者的治愈率高达76.47%,较研究组(55.88%)得以显著提升;除此之外,该组患者的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仅为8.82%,与对照组(29.41%)进行比较,可见其占据优势性地位,且组别间数据差异均展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干预中,应针对其发病机制对该疾病的高危性引发因素进行早期识别,进而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这一护理模式在推动患者生存质量得以提升的同时,丰富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具有强烈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芳,施乾坤,章淬, 等.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谵妄状态的高危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14,(7):721-723,724.
[2]陈小华,陈英杰.多联指标分析法对急诊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6):18-20.
[3]索莎莎,冷俊逸,薛卫华, 等.预防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并发谵妄的护理干预措施[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5):131-133.
[4]杨春梅,陈丽芳.急性主动脉夹层高危因素的早期识别及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3,11(7):631-632.
[5]涂文怡,尹志勤,叶丹, 等.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期间口渴管理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9):82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