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PICC技术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我院在2018年4月-2019年8月[改为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患者中随机选取200例[改为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改为100例]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肿瘤护理,即外周静脉留置针;实验组患者[改为采用]在术后采用PICC技术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在接受护理后的VAS评分,静脉炎分级,并发症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经观察研究,两组患者在接受肿瘤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静脉炎分级,并发症发生率等各项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后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实验数据均存在差异,即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由两组的实验数据可见,在肿瘤护理中,PICC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效果。除了帮助患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外,还增加了留置导管的时间,降低了患者因肿瘤造成的疼痛程度,更是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而使得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很可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关键词】PICC技术;肿瘤护理
在治疗肿瘤患者的过程中,经常要对患者进行化疗和静脉输液。但由于化疗所使用的药物浓度过高,长期静脉输液会对静脉造成损伤,进而会加大治疗难度。PICC是经过患者的外周静脉穿刺中心进行静脉置管。PICC技术目前是临床治疗肿瘤患者常用的静脉化疗治疗手段[1]。这项技术优点在于穿刺成功率高,易于护理。既可以避免患者遭受被反复进行穿刺的疼痛,又可以削弱浓度高的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的损伤。据了解,PICC技术在肿瘤护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在2018年4月-[改为2019年8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肿瘤患者中随机选取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外周静脉留置针;实验组患者在术后接受PICC技术护理干预。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为40-60岁,平均年龄为(50.23士2.80)岁,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0-60岁,平均年龄为(50.56士2.68)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无差异,即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本院给对照组提供常规的外周静脉留置针[外周静脉留置针],不使用PICC置管技术。在护理时,护理人员要保证屋内干净,卫生,给患者一个舒适的环境。耐心地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及患者住院治疗的基本情况,避免让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等悲观情绪。护理人员也应当时刻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等各项指标,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
给实验组在提供与对照组相同的护理外,再提供PICC置管技术。在使用PICC技术前,向患者说明此技术的花销,优劣势等情况,有助于护理中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当选择将要置管的位置时,应该选择患者粗且偏直的静脉血管,这样可以减少到达上腔静脉的时间,减少对血管的损伤,增加成功穿刺的可能性。首先需要对患者即将穿刺的位置实施正常消毒,然后对穿刺点上下左右20厘米范围内实施消毒,最好是对整个手臂进行消毒[2]。选择好将要进行穿刺的静脉,用穿刺针对患者静脉进行穿刺,当穿刺针进入静脉后从针孔将导丝存放。拔针后,需要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整个手术需要非常小心,在术后,也要时刻观测患者的心率、体温情况等。若有特殊情况,立即报告医生。
1.3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太少,请包括1.穿刺部位疼痛程度视觉模糊疼痛评分(VAS);2.根据美国静脉护理学会(INS)标准静脉炎等级比较;3.并发症发生率4.身体恢复良好率;5.护理满意程度(其中4.5条已经有)]
观察患者穿刺部位疼痛程度视觉模糊疼痛进行评分(VAS),根据美国静脉护理学会(INS)标准静脉炎等级比较并且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观察患者的肢体技能恢复情况来判断他们的身体恢复情况,可分为三种,依次是恢复优良、恢复较好、恢复较差。身体恢复良好率=(恢复优良+恢复较好)/总例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分为三种,包括非常满意、较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总例数。
1.4统计学方法
本院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来统计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t,x2检验。若P<0.05,则实验数据存在差异,即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结果根据新添指标完善,并且应以统计图表的形式见后面截图的形式]
[病例数需要再改一下]对两组患者穿刺部位疼痛程度视觉模糊疼痛进行评分(VAS),详情如表1;运用美国静脉护理学会(INS)标准静脉炎等级比较,详情如表2。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很多,详情如表3。对比两组患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实验组患者的身体恢复良好率为93.00%(恢复优良71例,恢复较好2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身体恢复良好率82.00%(恢复优良62例,恢复较好20例)。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情况:实验组患者的满意程度95.00%(非常满意75例,较满意20例)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程度79.00%(非常满意55例,较满意24例)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都存在差异,即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置管保留及疼痛程度比较(±s)

3 讨论
治疗肿瘤最常用的方法是化疗,PICC技术的应用意味着化疗技术的一个重要提升,它可以使得药物快速在患者体内实现循环,不仅从根本上降低了高浓度化疗药物对患者机体的伤害,而且还为需要长期进行静脉注射的患者提供了便捷和相对舒适的治疗过程[3]。
综上所述,PICC技术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维芬.肿瘤护理中PICC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8(26)A02:150-152.
[2]赵杰.不同部位行静脉PICC置管的临床比较[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1:141-142.
[3]安瑛,谢亚利,冯国琴.藻酸盐敷料联合弹力绷带对PICC术后穿刺点的影响[J].上海护理,2020(20)3:48-50.
结果:1.穿刺部位疼痛程度视觉模糊疼痛评分(VAS)第一个保留时间不要
1.
2.根据美国静脉护理学会(INS)标准静脉炎等级比较
3.并发症发生率(针头脱落这项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