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实验将在护士分层级培训中应用木桶理论,更好地提升护理人员培训质量。方法:实验选取了2020年3月~2020年4月于本院工作的护士作为研究的对象,共计40人。在培训中则应用木桶理论开展护士分层级培训,分析该培训措施的应用成效。结果:从分层级护理培训中看,责任制护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较好,且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有明显提升。在护理前个人能力考核中,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平均分分别为(85.6±3.1)分和(88.4±3.2)分,在培训后,则分别为(92.3±1.9)分和(93.5±1.8)分。与此同时,在进行护理培训满意度的调查中,40名护理人员的总评价分数为(90.6±3.3)分,并表示对培训效果较为满意。结论:采用木桶理论进行护士人员分层级培训能够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有助于个人护理能力提升。
关键词:木桶理论;护士分层次培训;护理管理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木桶理论,其指的是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是由最短板来决定的,由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每一个“木板”所发挥的作用,提升“木桶”最终的盛水能力【1】。将木桶理论用于护理人员的分级培训也能够起到不错的成效,而本次实验选取了2020年3月~2020年4月于本院工作的护士作为研究的对象,共计40人。进一步对分层次培训进行调研讨论,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选取了2020年3月~2020年4月于本院工作的护士作为研究的对象,共计40人。其中女生35人,男生5人,年龄区间在24-31岁之间,平均年龄则为(26.6±3.5)岁,包括了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包括了低年资护士、专科护士、主管护师、助人/副主任护师。在年龄、性别、毕业院校等资料上对比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参与调研的护理人员均不存在转岗、离职等情况,并能够结合科室成员情况开展护理培训。
1.2 实验方法
对所有护理人员开展木桶理论下的分层级护理培训。第一,则是补短板。将所有护士存在个人问题、团队问题进行剖析,按照临能力进行分层级的培训,提升个人护理基础能力。第二,巩固长处,对于有护理经验、个人综合能力较好的护理人员可以分享自身工作,进行良好的示范、指导工作,并能够帮助能力相对弱的护理人员加强个人能力。第三,长短有机结合。更多则是指导新护士,及时的传递新的护理方式或者相关知识,共同提升护理操作的规范性、专业性,促使每个人对自身的工作有明确的认知。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去分析护理工作中的制约因素到底是什么,并能够发现每个护理人员身上的闪光点,能够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改变传统的“单兵作战”的方式,凝聚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护理培训【2】。
对于“中短板”的护士其更多的负责一些基础技术操作的工作,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则往往需要“长板”护理人员负责,在阶梯式的护理架构中对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1.3 评价标准
本次实验需要进行护理培训的满意度调研,并针对培训前后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可包括理论考核和操作考核。
1.4统计方法
对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讨论,以SPSS19.0专业计算软件为基础。在本次实验中,针对护理培训后考核结果采用计量统计,在感染率上则为计数统计,n表示使用计数资料,其中的计量资料以(x±s)进行表示,然后用t/x2进行数据检验。p<0.05为经过检验后的结果,表示具有统计学检验意义。
2 结果
从分层级护理培训中看,责任制护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较好,且护理人员的工作水平有明显提升,在护理前个人能力考核中,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平均分分别为(85.6±3.1)分和(88.4±3.2)分,在培训后,则分别为(92.3±1.9)分和(93.5±1.8)分。
与此同时,在进行护理培训满意度的调查中,40名护理人员的总评价分数为(90.6±3.3)分,并表示对培训效果较为满意。
3 讨论
在护理人员的工作中,往往都是存在个人长板和短板的,由此,我们需要了解每个护理人员的基础能力,针对其工作的质量、技能进行评价,随后,可以进一步优化护理培训的侧重点,进一步解决短板问题,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此外,在分层级培训中,每个护理从业者在个人职业发展道路上的计划不同,方向不同,因此,培养也需要具有侧重点,好的管理也是一场人力资源的优化,帮助掉队的同事跟上步伐【3】,也要让有领导能力的人员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团队实现集体进步。
综上所述,采用木桶理论进行护士人员分层级培训能够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有助于个人护理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钱晓鹂. 木桶理论在护理管理中的运用——分层次培训和使用护士[J]. 四川医学,2013,34(09):1519-1520.
[2]郑燕,张浓丽. 木桶理论在重症监护室护理团队管理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4):80-81.
[3]徐黎鸣,柯宗萍,郑洋洋,胡海霞. 浅谈新木桶原理在临床科室护理队伍管理中的运用[J]. 科技视界,2015(25):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