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实践与效果

发表时间:2020/9/1   来源:《护理前沿》2020年9期   作者:张恩慈
[导读]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在2014 年9 月-2016年9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 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方式,观察组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对两组患者患者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2%,高于对照组的76%;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4.67%,而对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且能够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无缝隙护理管理;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
        无缝隙护理是在常规护理手段上更为细致关怀患者病情、情绪、患者民族风俗习惯、护理质量等的一种全新护理理念方式。患者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目前使用在操作相对困难,风险较高的肾衰竭及多器官衰竭的病症。故更为严谨、充满关怀、更有责任心及能力的护理方式起到关键作用。但由于常规护理容易出现护士之间照顾患者交接不清、分工不明的不良现象,所以现将在我院接受连续血液净化患者接受无缝隙护理及常规护理的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选择我院重症监护室在2014 年9 月-2016 年9 月期间所收治的100 例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患者56 例,女性患者44 例,年龄均在45-82 岁之间,由血液透析护理人员和重症监护护理人员共同对其进行护理;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患者50 例,且全部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建立无缝隙护理管理团队建立无缝隙护理管理团队,管理团队中的各级人员都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其中,病区主任为督导,护士长为组长,对于各级人员的职责予以明确,结合连续性血液净化的临床技术要求提出合理的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对临床护理规范予以制定。护士长要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开展护理工作改进会议,围绕护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意见,制定统一的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护理质量监控指标,对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进行客观的评定。规范患者治疗流程规范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的治疗流程,也就是在重症监护室当中设立两名专职医生,并具备一年以上的血液透析相关工作经验,由其负责对患者的各项血生化指标、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结果等进行分析,以此为根据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对于行双重血浆置换和胆红素吸附等特殊治疗的患者而言,专职医生应对其透析模式、治疗处方、抗凝方式、持续时间以及超滤量等向护理人员予以明确。细化护理交接内容针对于护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做好细节管理。一般情况下,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的治疗时间在8-24h 之间,而特殊危重患者的治疗时间则会更长,因此要对护理交接内容予以细化,从而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应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设计床边护理交接单,对其中的交班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定,并在常规项目的基础之上增加液体平衡计划、凝血指标检查、治疗模式选择、置管周围皮肤情况观察、置换液速度控制、冲水频次以及不良反应观察等内容。建立三级护理质量监控体系首先,一级护理质量监控由护理组长所负责,每间隔2h 对患者进行一次巡视,并查看是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整体护理质量以及护理计划完成情况等;其次,二级护理质量监控由护理人员所承担,对机器的实际运转情况、滤器是否凝血等问题予以观察,对压力值进行调控等;再次,三级护理质量监控则是由护士长负责,对于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及时的把握,在护理人员遇到技术性操作问题的时候给予指导等,组织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工作的自查自纠,尽可能减少在护理过程中对患者造成的二次损伤。

完善护理安全保障一方面,按照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治疗配方,制作与之相对应的治疗计划单,并用不同颜色予以标记,将其放置在治疗室的有机玻璃架之上;在患者的床头放置护理风险的提示标识,对护理人员予以警示;另一方面,对护理人员定期进行理论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并组织护理人员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对其进行分层级的技能考核,对于表现优异的护理人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从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定期开展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总结回会议,就已经出现或潜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 数据统计软件包对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用t 进行检验;计数率使用%予以表示,并用x2 对其进行检验;当P<0.05 时,表示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从患者满意度方面来看,观察组中有满意31 例,一般15 例,不满意4 例,满意度为92%;而对照组中有不满意12 例,满意度为76%,差异十分显著(P<0.05)。从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来看,在同样治疗150 例次的条件下,观察组中患者护理中出现低血压、导管滑脱、穿刺部位渗血、配方执行错误和体外循环凝血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为37 次,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67%;而对照组中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89 次,其发生率为59.3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对于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方式而言,其具有较强的技术专业性,因在患者的病床旁进行操作,使得护理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这对于护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则体现出了显著的成效,已经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对于无缝隙护理管理而言,其实际上指的是在护理活动的过程当中,围绕当前护理管理中因条块分离而产生的质量缝隙而采取的一种新型全面护理管理的模式,是由无缝隙护理管理结构、护理质量控制无缝隙、考评制无缝隙以及无缝隙提高业务能力等几方面所构成;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的护理工作在管理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缝隙,因此要构建护理管理和质量监控体系,对于各级人员的职责予以明确,对于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且有效的解决,创设出安全的护理工作环境,并规范相关的护理治疗规范流程,使得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护理管理理念,不仅能够提高临床护理质量,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管理水平,在培养护理管理人才方面也体现出了较大的优势。在本次研究中,为了进一步探究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连续性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特选取10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管理方式,观察组采取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建立无缝隙护理管理团队、规范患者治疗流程、细化护理交接内容、建立三级护理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护理安全保障等;经过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4.67%,而对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5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与传统的临床护理管理方式相比较而言,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为患者受到优质、安全和满意的护理服务提供了保障,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降低患者病死率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丽璇,吕桂兰.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实践与效果I-J].护理管理杂志,2018,14(4):282—283.
        2薛箫,吴桂明,林朝霞,等.无缝隙护理管理在连续性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实践与效果[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7(4):25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