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家电网运行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能技术能够助力企业有效进行需求侧管理,满足了人们对新能源电力的长期需求。储能技术正在向着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方向发展,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质量管理和电压补偿等至关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有效保证了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探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电力系统;储能技术
引言
我国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是现代化电力行业发展的一种标志与方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这一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在实际的应用中该技术也有自身的优缺点,只有加强对储能技术的研究提高相关的技术应用水平,才可以为我国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重要的保证。在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运行中储能技术非常的重要,属于关键的一种技术方法,相关电力部门需要加强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储能技术的不断优化与创新,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1、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具有的作用
所谓的新能源电力系统是在传统电力系统的基础上,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进行系统运行的改革与创新,最终实现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的合理应用。这样的电力系统运行的自动化效果非常强,可以及时地应用系统运行中的不同问题,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电能的吸收,最终保证吸收的电能以最合理的方法运输到需要的部件之中。将新型的储能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新能源电力系统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保证运行稳定的前提下,降低对能源的损耗,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储能系统相关政策分析
2019年2月,工信部、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印发24号文《关于加强绿色数据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在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创建健全且完善的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标准、能源资源监督管理机制,构建一批绿色数据中心典型代表,得出一批富有创新意义的绿色技术产品和发展计划,培养一批专业素养高的第三方绿色服务机构。意见中还指明,必须要尽快淘汰能耗较高的设施设备,要求数据中心制订合理的老旧设施设备更换计划,创建规范性强、可追溯、查阅方便的产品应档案,同时,还要与产品生产商、资质齐全的回收单位一同构建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机制。在具有足够可靠性的基础上,通过试点的方式梯次结合动力电池作为数据中心削峰填谷的储能电池。在2019年1号文《关于新时代改革“再出发”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能源互联网企业的意见》中指出,储能技术与商业化模式的应用对于构建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将这两者相互融合与促进,能够为储能开阔出更为广阔的市场。2017年1701号文《关于促进储能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需要研究出满足实际需求、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储能商业化模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则更为强调创新发展,支持可再生能源健康持续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进行合理调整。2019年7月国家能源局强调要加快制定能源互联网相关配套政策,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快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对电网和用户的全面感知,是电力物联网的基础和关键。未来三年将是泛在电力物联网的建设攻关期,计划到2021年初步建成,2024年将完全建成。
3、储能技术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新能源得到了迅速发展,风电的装机容量在不断扩大,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部分地区弃风严重,其波动性,间歇性的特点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储能技术具有稳定且灵活调节电网频率的能力,成为有效解决风电消纳问题的手段之一。风电并网中的较成熟的储能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物理储能方式主要利用空间中的天然资源,具有绿色环保和持续的特点。物理储能优点是大规模、低成本和周期长,能够为大规模大发电系统提供长期的电力支撑。但其缺点就在于建设的需求众多,必须准备专门的场地且有地理条件需求。分类:抽水储能、压缩空气、飞轮储能。
2)电化学储能是现如今最为可靠的储能技术,其电视种类多种多样,有快速地电力吞吐效果,性能优越。分类:铅酸电池、镍铬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3)化学储能。分类:氢能、燃料电池、合成天然气。4)电磁储能的主要储能方式是将电能转化为电磁能,然后放置在电磁场容器的储能方式,储能效率较高。主要的电磁储能方式为超导磁储能和电容器储能两种。分类:超级电容、超导。5)热储能。分类:低温储能系统、高温储热。根据装机容量需使用不同的储能技术,才能使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抽水储能技术目前来说发展最为成熟,由于其储能容量较大被广泛应用,使用寿命长。通过高水位到低水位之间势能和电能的转换来实现能量的转换。压缩空气储能也同样适用于大规模的储能,其原理是在电网处于负荷低谷期时,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在电网负荷高峰期时,释放压缩空气推动汽轮机发电达到储能。电池储能是将电能以化学能的方式储存起来,锂电池和液流电池从性能来看具有很大的优势。超导储能是利用超导体的特性制成的储能装置,其响应速度快且稳定。综合对储能技术的探讨,将储能系统应用于能源发电侧,和分布式电源协同规划,优化电力系统电源结构,对未来时段风电的消纳能力做出定量判断,有助于实现系统“削峰填谷”,增强机组出力的灵活调节,使弃风问题明显改善。
4、提高储能技术运行效率的措施
4.1提高储能效率
在储能技术的研发过程中,提高储能效率是第一要务。相关工作人员的研发工作要以提高储能效率为目标,对新能源进行开采和利用,不断创新储能技术的发展模式,对现有储能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综合考量,向储能技术效率、性能和技术同步的方向发展。
4.2贯彻落实持续发展观念
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开始逐渐开始关注环境的保护和能源的节约,储能技术的开展也必须注重资源利用的环保性,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念。储能技术的研发要以低能耗和高效率为目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进行电能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储能技术还要关注是否能将环境保护与储能技术效率的提高相结合,构建可再生能源循环利用系统,为新能源电力系统的长期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技术支持。
4.3储能吸引要确保优化的配置
针对于我国当前的储能系统来讲,在实现优化配置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高质量以及电能的稳定性,从而提高整个功率在波动的过程中保持平稳性,然后充分的结合经济与技术的要求,实现内部容量的不断提高。为电能的储存提供很大的帮助。在新能源的开发过程中还要结合运行的特点,实施曲线的分析,完善电力系统的优化设计。最终新能源的电力系统中更加的科学与完善。
结束语
结合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多样化的储能技术也会被应用多个控制、调控系统中,作为相关的电力技术人员要针对相关的智能技术问题制定完善的发展战略,最终确保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与安全运行。当前的储能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其发展的前景也受到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潘良屯.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J].大众标准化,2019(16):22-23.
[2]何后裕.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分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10):124-125.
[3]白勇.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J].大众标准化,2019(14):24-25.
[4]黄婕.探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J].电气传动自动化,2019,41(05):57-59.
[5]王嘉琛,张海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储能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