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环境下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探究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9期   作者:赵宏
[导读] 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广泛的发展
        摘要:当今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广泛的发展,这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随着信息化的飞速扩展,各个行业也正在适应这种潮流,积极利用信息化来进行行业管理。电力作为我国重要的一个基础工程,更需要适应信息化的大潮流,积极将信息化引入到电力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当中,从而实现电网建设的飞速发展。本文将主要就当前电力项目管理过程、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将信息化融入到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等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
        1导言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上升期,必然要求电网建设提前布局谋划。电网的大规模建设,需要引入大量的外来作业人员参与,如何更加有效地对外包企业、人员进行安全管控成为供电公司面临的一大课题。此前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较为传统,主要依靠人员进行数据分析,信息化水平不高,效率低。为提升对外包企业、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有必要全面地进行信息化升级,利用当前物联网大数据优势,更加全面、精准地管控外包企业、人员。
        2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项目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
        虽然我国电力工程已经建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制度,但相应的执行力欠缺,主要表现在项目管理制度落实困难,无法对电力工程建设项目进行有效制约和合理引导,导致电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在落实中较为混乱。项目管理工作人员不能深刻认识和明确自身职能,工作态度较消极,缺乏主观能动性,参与度较低,无法体现管理价值,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埋下隐患。
        2.2信息化管理方式落后
        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不高。目前的现场施工管理,依然以人工方式为主,手动记录施工现场的危险行为信息,无法有效进行统一记录及管理。虽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化技术改造,但在实际工作中,管理系统由安监部来维护,没有建立申请、审核线上化作业机制,工作效率不足,遇有集中办证的情况,无法保证安全管理的综合成效。
        2.3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流于形式
        在电力工程项目建设中,安全文明施工至关重要。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要求施工部门在建设过程中严格依据相关施工步骤规定,完善相关文明施工制度,进而为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提供保障。但是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缺乏对施工管理的重视,存在诸多与规范不符的施工行为,针对出现的问题并未严格执行惩罚机制,因此即使通过检查有些问题还依然存在,难以发挥纠正与警告作用。部分施工部门为追求较高的经济效益及加快工程进度,在建设过程中未对施工人员加强文明施工的监管,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仅流于形式,并没有切实有效地开展,最终对整个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3信息化环境下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控制措施分析
        3.1开发集成度高、适应性广泛的系统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以开发集成度高、适应性广泛的网络化电力建设工程项目信息系统为主要的目标,在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软件开发商和相关单位应该相互合作,力求开发出来的系统是能使部门间协同工作的有机集成系统。这种有机集成系统不应该是仅仅局限于单一业务的应用以及提供一些简单的数据共享,而是要着重于实现相关企业和软件之间的高度协调,使系统不仅能对业主、设计公司、监理以及电力建设公司实现对人、财、物的统一管理,还可以实现相关企业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流转调度机制,为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提供良好的企业管理整体上的决策参考和解决方案。


        3.2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极为必要,包括范围化推广、现有系统改进等。人员管理方面,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持,可记录施工人员的基本信息,以系统授权各业务主管部门、施工单位维护人员,使其获取施工人员基本信息、资质信息,并对人员变动信息进行实时动态更新,所有人员必须通过管理员安全认证方可进入施工场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借助信息化手段记录、收集,寻找其责任人进行处理,工作效率更高。其次,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借助信息化技术开展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能够更有效地完成信息瞬间识别、实现管理实时开展。如在审核管理过程中,可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记录和记忆,提供对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基本信息以及资质的审查管理,根据线下实际的审核流程,对相关人员基本信息、资质信息进行层次化审核,确保其满足信息库内的信息匹配性。任何尝试非法闯入的人员均可在信息识别的一瞬间被发觉,确保审核有效性,间接改善安全管理效果。其次,安全管理的精细化开展,提升了管理活动质量,在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精细化管理的价值尤为显著。以设备管理为例,借助信息化技术,可实现所有设备的统一管理,尝试进入变电站作业现场的施工机械,基本信息得到辨识、收集后,与既有信息进行对照,可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因素,包括外观绝缘性、存放地区环境要求等。各类信息录入、修改、导入、导出管理,也均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开展,由安监部统一维护、管理,精细化水平更高。
        3.3进一步优化创新项目储备库存管理模式
        要想实现信息化环境下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就要进一步优化创新项目储备库存管理模式,对项目的入关口进行严格的把控,从而实现项目出口的规范统一。在近几年,我国在逐渐发展储备库管理模式,这在未来将成为电力工程项目开展预算管控的一个主要模式。从最开始的准备到项目的具体实施,这种模式已经达到了对整个企业项目全方位的管理,并且实现了将关键字作为电力工程项目编码进行识别。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各个部门都需要根据项目的等级进行排序,这种排序是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是非静态的,然后相关部门再根据排序纳入预算项目,从而实现储备、预算、实施的全过程联系,避免出现项目调整对整体预算造成的影响。此外,施工过程中的监理管理应该时刻存在,一方面是为了确保方案设计能够得到及时地落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要保证整个电力项目工程的质量和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在开展监管工作时,要将施工人员划分成若干个小组,将划分的小组和人物目标存入软件,一旦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工作人员就可以及时知晓。同时,针对项目施工中材料的预算也可以用软件进行录入,每天的工程量可以通过电脑大量的计算得来,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误差过大的情况,电脑能够及时反映,这样监管人员就能够及时找到负责的小组寻找问题原因,及时解决问题。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进一步加快了工程速度,也降低了工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工程质量。
        4结束语
        总之,在信息化环境下,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也要紧跟潮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对电力工程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的管控、进一步优化创新项目储备库存管理模式、应用电力工程安全信息管理软件等,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高效性,节省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电力工程管理更加科学化、有效化。
        参考文献:
        [1]马伟忠,黄基波,王磊,朱静.探讨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实践[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7,7(14):47-48+53.
        [2]杨帆.基于信息化环境的电力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研究[J].智能城市,2017,3(10):114.
        [3]马永珉.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05):50-51.
        [4]田芳.促进电力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5):155-15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