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当今,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装配式建筑结构应运而生,使用装配式建筑结构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还能够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为此装配式建筑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文章针对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然后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提高我国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水平,确保装配式建筑工程能够在保证施工工期和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引言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体系和建造方式,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已成为建筑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目前对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方面研究较多,但与之对应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严重滞后,不利于装配式建筑的规模化应用。文章从部件采购、管理方式和信息化技术运用等方面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管理模式进行简要分析,供工程实践中参考。
1装配式建筑模式的优势
利用装配式建筑结构可以对构建进行提前制作,取代原有的混凝土搅拌、浇筑等环节,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人员的使用,还能够保证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减少垃圾的产生,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使用提前预制构建的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材料损耗。此外,使用传统的建筑模式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渗漏或者开裂的情况,在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受到人员因素、管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导致建筑工程的质量受到一定的威胁,而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是符合标准的产品,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
2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在管理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政策方面
作为一种新型的且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建筑施工方式,装配式建筑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实际应用成效明显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少国家和政府部门的支持与监管。装配式建筑需要与建筑整体施工建设紧密结合,任何一个施工工序发生问题都会影响工程项目整体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部门虽然不是建设主体单位,但是可以起到干预指导作用,可以为工程顺利开展提供政策和法律上的保障,然而现实是我国行政部门还缺乏针对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的有效监管,这使得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迷失方向,自乱阵脚。这种政策上的不利影响、价值监管的缺失导致国内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效率低下,从而影响了其发展前景。
2.2信息化水平较低
我国的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通常还是延续的旧的模式,由管理人员在现场开展相关笔录,在统计的环节也高度依赖于人力的帮助。所以工作效率也长期上不去。尤其是,因构配件的规范至今还是“盲区”,导致在信息管理方面更是会出现不少困难,距离理想的状态还有很长的一段道路要走。
2.3管理条目不够精细化
管理条目不够精细,是指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过程中,未能充分就所有管理要素进行分析,导致项目管理内容不完善、遗漏或指标不明确等问题。相关项目管理模式下,需纳入管理范围的条目包括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四个阶段内的各项工作,不同环节阶段工作也可通过分包方式由不同组织负责,以施工阶段为例,甲方(建设方)和乙方(管理方)事前未就损耗问题进行协商,当材料损耗较大、需要补充时,该笔费用如何分摊可能导致纠纷,体现了管理条目不够精细化的弊端。
3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发展对策
3.1健全和完善管理体制
(1)根据建筑行业相关内容制定适宜的法律法规,完善有关装配式建筑的法规制度,确立标准化、规范化的施工准则,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进行有力的约束,既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也更好地引导、鼓励和规范了建筑企业的发展,使装配式施工规模和标准更加科学地发展。(2)制定责任制度,确保权责利的相互统一,工程项目主管单位要与其他参建单位和厂家签订责任书,明确双方利益和责任,另外,还要明确基层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将监理、奖惩以及考核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全面落实管理责任。(3)完善工程管理标准,既要虚心学习其他国家和单位的优秀管理经验,更要结合企业自身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要求以及建设特点等,结合相关建设部门的交流意见,制定精细化的管理方案,优化整合管理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3.2建立信息化的监管系统和考察体系
要想提高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水平,在企业内部应建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对于整个施工过程、材料采购以及财政收支等方面的内容,都要设置专门的管理人员,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装配式建筑工程进行全方位数字化的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管平台,对项目的不同环节设置不同的管理方式,可以及时发现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管理效果。还应该制定专门的考察体系,深入考察项目的管理人员,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和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从而为施工企业带来更好的信誉,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管理效果。
3.3拓展项目监管范围,统筹车间现场管理
装配式建筑一般在部件制造车间和项目施工现场同时组织生产,对项目管理实施的效果都很重要,应将二者纳入项目管理范围内进行统一监管。部件生产的管理重点应包括结构部件和建筑构件所使用原材料的质量检验、生产设备的加工能力和制造精度控制、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生产计划的响应速度及成品储存运输和保护措施的完善,这些环节的控制会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最终管理成效,应安排专门项目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督促整改,确保部件生产有序可控进行。项目施工现场以结构和建筑部件的吊装拼接工作为主,安装前的起吊设备和人员准备、部件的定位测量工作、就位斜撑和临时固定校正措施、套筒注浆工艺、嵌缝打胶和墙底密封灌浆、接头后浇混凝土质量控制及部件安装固结的施工顺序和进度安排,都是现场施工控制的关键环节,应作为现场管理的控制重点予以关注。项目部应统筹部件制造企业与项目施工现场的各项管理工作,使部件生产供应和现场安装工作统一协调进行,为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利条件。
结语
装配式建筑作为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潮,对建筑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应用较为普遍,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应用优势,还要注意到其在项目管理及发展中面对的问题。由于装配式建筑最终施工质量会受多种因素影响,相应的管理人员需要对此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针对装配式工程的施工和设计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约束,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高效落实工程管理工作,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有序、平稳地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文栋峰.装配式建筑生产与施工质量管理评价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8.
[2]徐娟.浅析装配式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居舍,2018(22):191.
[3]谢灵敏.装配式建筑项目工程管理现状与优化策略[J].中国住宅设施,2018(7):68-69.
[4]高姝蕾.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研究综述[J].建筑设计管理,2018,35(7):56-59.
[5]杨晓彤.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17.
[6]陈伟,易莎,邹松,童明德.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装配式建筑前期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建筑经济.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