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矿企的发展,绿色矿山建设成为主要发展趋势。2018-2019年调研了全国11家矿业公司,包括铁矿、石灰石矿、白云石矿和煤矿4个类别,识别和梳理了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的环境管理要素和环境合规性风险,通过排查潜在环境风险,厘清环境管理思路,针对性地提出了绿色矿山企业环境精细化管理的措施和促进绿色矿山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绿色矿山;环境合规性;风险;对策
引言
矿产资源始终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对接,矿产资源的需求也在逐步扩大。与此同时,矿产资源的肆意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目前,政府部门加大对矿业企业的监督管理,要求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关于矿产资源开发的各项举措,树立绿色矿山发展理念从而保障矿产资源合理开发。
1绿色矿山建设的环境合规性风险
1.1土地贫化
矿山挖掘、地下排水导致地下水资源干涸、地表植被破坏。因而,地质地表土失去植物的保护作用,且由于采矿放顶而导致地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干裂。这种状况下,一旦突发暴雨,就会在地表形成地表片流,而在地表片流的作用下,营养成分较高的地表土会不断被其冲刷,从而导致土地的贫化。矿山开采中的岩矿石,其内部蕴含着大量硫化物,含硫化物的岩矿石一旦遭遇雨水侵蚀、浇淋以及长时间的风化,就会渗出大面积的酸性废水,一旦含铜、砷、氟、铝、钼、镉、铅等多种重金属和酸的酸性废水侵入至地表土壤中,就会对土壤造成严重腐蚀,使地表土壤肥力下降、土质贫化、地面大面积板结等,从而成为失去可耕作性的土地。另外也会造成土壤中有害金属成分骤增,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除此之外,这种酸性废水也有可能会对部分工程特性比较好的地基土性质发生改变,使其软化,从而丧失原本的承载力,严重时甚至有可能会对地表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破坏。
1.2大气污染
由于矿山开采活动,给大气资源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有细颗粒物污染和携带有污染物的飞灰、扬尘。露天采矿及地下开采工作面的钻孔、爆破以及矿石、废石的装载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细颗粒物,废石场废石(特别是煤矸石)的氧化和自然释放出的大量有害物,可随扬尘、尾矿风化物扩散,在干燥气候与大风作用会产生尘暴等,部分污染物可随冶炼炉产生的高温废气扩散。有研究显示进入大气中的汞在大气中的居留时间可长达0.5-2a,成为参与全球大气循环的全球性污染物。
研究发现大气中Pb的污染甚至能追随到罗马帝国早起矿物开采的时代。当然矿山开采、矿石冶炼过程中的爆破、研磨与运输等环节,均会产生噪声污染,根据周边居住人群敏感受体的密度,所产生的污染程度有所不同。
1.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地形地貌景观的破坏表现最为直观的就是露天开采,这是一种短时间内大规模改变自然景观的生产活动,在矿区采空区经常会出现露天采坑以及高危边坡,严重破坏原本的地形地貌景观以及植被。
2强化绿色矿山环境管理的对策建议
2.1合规性许可管理
一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要求,矿业公司应建立和完善环保管理部门机构设置和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明确单位环保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并确保环保管理部门的规模应与矿山运营规模相适应。
二是指定由专人全面负责矿业公司的环境保护类许可的办理和更新,确保企业新建、扩建、改造项目能够有效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制度;除此之外,还应包括排污许可证的申领与更新、水土保持许可“三同时”制度的执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许可的办理和验收等。
三是建立环保许可的监督检查制度。
例如,建立定期内审与外审制度,针对现场建设和运营的变化,定期开展集团内部的自我审查,或者委托外部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年度审核,确定现场建设和运营情况与各类环境许可文件和批复的相符性等。
2.2针对地质环境问题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预防地质灾害环境问题的发生,应采取科学的开采方法,利用空间模拟软件,预先计算采空后可能会导致的地下区域地质问题,在有效评估的基础上划分恢复治理区域(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根据不同区域制定相应的治理模式。科学的对采空区顶板进行有效管理,对采空区域及时进行泥浆填充,或采用条带式、房柱式的开采法,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对于已发生地面沉降的位点,可采取改造垃圾填埋场等措施加以利用,结合完整的施工方案进一步控制沉降。对于地上区域排土场等露天堆积区域的边坡隐患问题,需要提高边坡角以解决边坡失稳的问题。
2.3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技术——自然修复技术
在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自然修复技术,这种技术是通过人为或非人为干扰,为矿区构建一个生态系统,使矿区的生态环境得到调整与改善。自然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封山育林技术、生物因素恢复技术等技术进行矿山地质的生态环境修复。
(1)封山育林技术
封山育林、封沙育植技术,都是通过在矿区周围设置人为的警示牌、围栏等设施,避免人员的进入与干扰。然后再使用合理的封育方式,进行矿区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
(2)生物因素恢复技术
生物因素恢复技术,主要包括动物技术与人工撒播技术。人工撒播技术就是通过人工的方式将适合矿山地质的植物种子进行撒播,一般情况下会选择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适应矿山地质的种子进行人工撒播。在进行人工撒播的过程中,要进行混合播种,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效果。例如,在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的前期,播撒草本植物的种子,并加以灌木种子辅助,形成草灌结合,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后期,播撒灌木或小乔木种子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进而回复矿区的生态环境。动物技术,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动物的生活习性,以达到促进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目的。例如,通过在水体富营养化河道引进蜜蜂、蝴蝶等滤食性动物,为植物的生长进行传粉,进而提升矿区植物的生长速度,加快矿区的生态环境恢复。
2.4优化矿山环境监测及预测预报制度
矿山开采前,对地质环境的勘查,以及可能出现影响开采的特殊情况提前预警。现我国矿山企业都建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可基本上只是针对“三废”(废气、废水、废料)进行集中监管。采矿过程中不注重“三废”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仅仅是地质环境中的一点。如果长期得不到不重视,便极易造成矿区内水资源干涸,如果过量开采,承受力不够会引起地面沉陷,降雨季节没有及时预警引起滑坡、泥石流等都是矿山开采中的重大问题。所以,为了矿产资源能长久可持续发展,国家要求必须强化对矿山地质环境的准时监测和预报,在原有范围内扩大监测,健全现有制度,有专门专人负责,如果遇到紧急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方式,更好的了解和掌握矿山地质环境的实时动态,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结语
绿色矿山建设过程中的矿山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是探索矿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途径,需要各部门协同,促使矿山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水土保持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的有效衔接和落实。绿色矿山建设应遵循“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将矿山生态环境、资源环境、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联结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促进生态环境和谐统一,推进绿色矿山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贾志磊,刘建宏.对西成铅锌矿田勘查、开发及资源综合利用的建议[J].甘肃地质,2011,20(04):1-4.
[2]胡振琪,魏忠义,秦萍.矿山复垦土壤重构的概念与方法[J].土壤,2005(01):8-12.
[3]周莹莹,任伯帜,李宁,等.探讨锰矿区水域重金属污染成因及治理研究[J].广州化工,2017,45(14):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