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地域文化的渗入分析 刘小菡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3期   作者:刘小菡
[导读] 摘要:当前,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数量与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为了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各高校积極调整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和学科知识体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文本内容与地域文化融合,提高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能力。
        沃尔德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101
        摘要:当前,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数量与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为了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各高校积極调整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和学科知识体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将文本内容与地域文化融合,提高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能力。同时,此举还有效促进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能够长远发展。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地域文化;渗入
        1 地域文化
        地域是一个空间概念,从地域角度理解地域文化指的是在固定空间内对空间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特征。文化是一个时间概念,从文化的角度理解地域文化指的是在历史长河中的每一段历史都对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同样地域文化的内涵也相当丰富,包括某一地域内经过历史积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总之,地域文化是人们在固定地域内经过长时间的生活和生产,从而逐渐培育和沉下来的思想、精神成就。在地域文化中,地域的环境、地理特征决定了文化的特征,而文化的特征反作用于地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地域文化具有多样性,根据不同地域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在地域上生活和生产的方式不同,产生的地域文化也就不同。
        2 环境设计艺术教学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2.1 地域文化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特色资源
        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西方艺术理念的篇幅设置明显要多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这种设置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我国艺术理念的讲解会有所欠缺,过多的西方艺术渗透使本国优秀的建筑风格很容易被“视而不见”,导致设计人员在建筑色彩和建筑样式的选择上,会更多地偏向于西方的建筑样式。而我国本身所具有的“红砖绿瓦”风格则越来越局限于标准的古建筑风格配色,无法冲出亭台楼阁的桎梏,以致建筑风格僵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师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设计人才,就要在课程中尽可能地多讲解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建筑物,让学生领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诗情画意。这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保护;另一方面,更是为建筑装饰设计课程的发展提供宝贵的资源,是学生陶冶情操、领略中华文化的直接方式,更是挖掘中华民族精神特征的有效途径。
        地域文化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并且还将会继续变化与发展下去。了解一个地方的地域文化,不仅要实地考察,深入生活,更要了解当地居民的审美标准和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教师更需要注意隐藏在地域文化之中独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发掘其中的社会文化、人类文明、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的内涵,培养学生尊重地区差异、热爱祖国的情怀。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义务,也是责任。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当地地域文化特征、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领略祖国美好河山的独特之处。
        2.2 基于教学的地域文化传承
        在文化传播和继承中,教育始终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可以将地区的不同文化进行细化,对人文、社会、生活习惯、地貌、宗教信仰等逐一研究,最后整合、制订出最佳的决策方案。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扩大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使环境设计学与地域文化更完美地融合。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取地域文化之中传承时间最久、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例如昆曲、皮影戏、剪纸,糖人等,将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制作要素融入课堂之中,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地域文化和现代化发展之间微妙的和谐与平衡。
        第二,学校可以请当地的民间艺术传承人给学生进行现场示范,开专题讲座,让学生近距离聆听、感受民族文化背后的博大精深。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增加民间艺术传承人的成长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三,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从来不是“纸上谈兵”,更为重要的是对地域文化独特的见解和设计师本身的创新能力。学校要鼓励教师与学生积极开展对不同地域文化的艺术调研,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想更精深地探索地域文化,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要深入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通过访谈、录像等方式,对地域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教师应结合实际调查的结果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改。学校可以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交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他们将课本内容与实地考察结合在一起,为其设计更完美的方案打好基础。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对当地民俗文化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我国地貌的多样性决定了人文的多样性。地域与地域之间截然不同的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最好的教科书。只有坚持实地探索、自主创新,才是一个设计者最基本的责任。将地域文化与课本内容结合起来,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培养多方面共同发展的优秀人才,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基本目标。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向等多方面循序渐进地展开,还应对地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创新传承,最终实现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共同发展,形成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文化氛围。
        3 加强地域文化审美意识在课程教学中的培养效果
        3.1 注重对地域文化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不同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对于地域文化中的一些审美要素的理解不够完善,这会给学生的设计能力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不利于课程教学的高质量进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提升地域文化审美意识的培养力度,借助课程教学来对学生的地域文化理解能力进行培养,保证学生可以对地域文化中的一些审美要素有充分的理解,将审美意识的培养与设计能力的教学相结合。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传统地域文化的接触较少,因此,许多学生对于地域文化要素的理解较为片面,对地域文化中的审美要素以及精神内涵的理解不够充分,教学中教师应当针对这一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保证学生的深入理解。在环境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设计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在设计技能培养课程中引入地域文化内容,在学生掌握设计技能的过程中提升其对于地域文化内涵的理解。
        3.2 善用传统文化案例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地域文化中的一些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展示,例如民族服装、传统手工艺品以及建筑结构等,对地域文化要素进行分析,确保学生可以全面理解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为未来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促进学生的设计能力发展。例如,侗族传统文化之中,织锦是重要的地域文化工艺品,其全面体现了侗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教师可以将这一传统文化工艺品作为案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侗族的织锦工艺品形式独特,借助几何图案的组合来表现更为复杂的一项,且在制作和设计过程的内容丰富,主要的表现内容包括动植物、历史故事等,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制作中,侗族织锦的制作者也学习了现代了文化,在制作上体现了现代文化和技术,体现了文化融合的重要价值。
        结束语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入优秀的地域文化内容,借助其中蕴含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设计能力,提升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效果。在当前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增加地域文化内容,保证学生可以将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和地域文化内容结合,推动文化融合,推动学生艺术设计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乐文.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讨[J].花卉,2019,(14):149.
        [2]李梅红.地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拓展探析[J].山西建筑,2019,45(10):224-2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