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皆离不开施工人员以及机械设备的相互协作,如此才能保障建筑施工的有序性和安全性。因此如何保障施工阶段现场人员的生命安全以及提升建筑项目质量成为现阶段建筑领域内首要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机械;安全管理;问题及应对
1. 加强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施工过程中若想保障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维护施工现场的安全,应当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办法,尤其是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具体分析如下:第一,由于建筑项目施工分为较多的环节,每个环节所应用的机械设备也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机械设备的使用整体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第二,项目管理人员以及施工人员缺少足够的安全意识,在施工过程中缺少专业的施工知识。第三,建筑工程项目多为露天施工,现场环境相对较为复杂,工程各个利益体之间的关系混乱,因此要想保障现场安全管理,应当制定行之有效的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思路,全面提升安全管理质量。
2. 施工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于机械设备使用时间安排得不合理
在施工过程中,不少建筑企业为了赶工期,往往会加班加点地干活。在赶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必然会使用施工设备。对于机械设备来说,它们并不能永无止境地运转,需要休息期。但是,部分施工单位却忽略了这一点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为了节省时间毫无节制地使用这些设备。过度使用机械设备会对其造成巨大的伤害,导致使用寿命变短。其次,由于设备长期处于运转阶段,所以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维修检查。机械设备在运行一段时间后,零部件会出现磨损,必须及时进行更换,否则,会影响设备的使用效果,存在安全隐患,甚至会造成人员伤害。但是,有些施工单位为了盲目赶工,不能及时地对设备进行检查,甚至带病作业,导致其问题不断,从而发生安全事故。
(2)机械设备更新速度慢
近几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所以各种机械设备更新换代也很快。但是,不少施工单位认为,设备更新速度过快,会导致投入的成本不断增加,使得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金。一些施工单位为了减少在机械设备方面的投入,常常忽视了对设备的更新工作。在一些施工现场经常能够发现,一些老旧的设备仍在被继续使用。不少机械设备已经出现了零部件破损、设施老化等问题,但是,依旧被使用,甚至是过度利用。这些老旧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问题,所以会导致工程质量不高,严重时就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3)操作人员素质不高
就目前的施工现状而言,一些施工单位聘请的相关操作人员并不专业。因为机械设备的专业性很高,所以需要专门的人员来操作。但是,高素质人才的聘请薪资很高,而且专业人才稀缺,所以一些施工单位在人员选择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些专业素养低、实践经验少的人被安排去操作机械设备。由于他们没有过硬的专业素养,所以在操作设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而埋下了不少安全隐患。这些机械操作人员由于对设备的了解不够,使用过程中的不当操作会对机械设备造成很大的损害,并且导致维修成本提升。
(4)管理人员对机械设备检修不重视
在施工现场,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的维修检查工作并不重视,导致机械设备在出现问题后仍旧被继续使用,埋下了安全隐患,因此,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甚至部分施工单位认为,设备的维修和检查会浪费时间,并且还需要投入很多资金。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并且是不可取的。因为一旦机械设备出现问题没有及时维护,损害的程度必然会越来越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企业所要承担的经济损失会更多。只有做到对设备进行及时的检查,发现问题,消除隐患,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3. 施工设备管理过程问题的应对
(1)建立健全机械安全管理制度
对于任何一个施工企业或施工单位而言,制度管理体系的建设好坏,直接决定了该企业是否在规范的制度下进行生产和作业。因此,实施全面化的管理规章制度,显然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管理的层面较多,我们就可以大致的分为几方面来进行管理。比如:对于施工人员方面,建设工程单位应该定期的组织一些机械设备的使用技术培训,应该多给施工人员们传输一些正确使用机械设备的方式方法,以此来避免因操作不当,从而导致机械设备的原理被打扰,最终导致操作不当而使得设备出现故障。其次,就是维修人员方面,施工单位要想使得工程能够顺利的进行,就应该不断的加强培训维修人员的业务能力,比如多邀请一些专业能力较强的维修师傅们,来工地上给相关维修人员进行,如果保养和维修施工机械设备,才能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这样一来,当维修人员的水平能力提高了,还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为施工企业节省维修的成本,同时也保证了施工的整体进度不受到影响。
(2)加强机械设备人员的管理,防止出现违规操作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建筑施工现场中所出现的安全故障问题主要诱发原因在于人为,同时也是限制和影响机械设备平稳运行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有效保障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项目管理人员应当加大对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增强他们对先进机械设备的了解与掌握,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在正式操作之前,项目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新引入机械设备的相关参数、工作性能以及优势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加强他们对新设备的理解和操作技能。项目管理人员在正式施工之前,应当做好一系列的教育与培训工作,首先,确保机械设备操作者对新型机械设备具有足够的了解 ;其次,开展多方面的培训工作并进行文字和视频记录,尤其是技术交底方面的工作不可忽视,不能走过场,影响项目的安全管理质量。
(3)做好现场机械设备的检查维修工作
机械设备的运行状况与施工条件、施工技术以及工作时长等因素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操作方法,若是在实际施工中,施工人员的不当操作会导致机械设备出现超负荷现象,加速机械设备零部件的磨损程度。因此,在施工现场中应当根据机械设备的维修周期以及实际需要等进行相应的养护工作,最大限度地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4)完善相关技术档案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需要对其施工过程中使用到的机械设备有一个统一的记录,为了方便管理工作,应分类对机械设备进行编号,并做好档案整理工作和各类管理台账。在施工过程中,设备管理人员要做好动态追踪工作,保证对每个设备的使用情况有详细的了解。做好档案记录工作,能够对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从而能够做好设备的管理和调配工作。详细的档案工作能够辅助设备管理人员做好设备的管理工作,保证机械设备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5)加强对施工机械使用的具体安全技术措施。
例如对超过机械铭牌规定直径的钢筋严禁进行弯曲。并且在弯曲钢筋作业半径内和机身不设固定销的一侧严禁站人,弯曲好的半成品,应堆放整齐,弯钩不得朝上。或者是在使用钢筋切断机时,当在启动后,应该先进行空运转,然后在检查各传动部分及轴承运转正常后,才能够进行作业。但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操作者一定要站在固定刀片一侧用力压住钢筋,防止钢筋末端弹出伤人。同时,手和切刀之间的距离,要保持在150mm以上,并且要采用套管或夹具将钢筋短头压住或夹牢。
结语
总之,对于建设工程企业及施工单位而言,机械设备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工具和重要手段,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基础要素,机械设备不管是从企业资产的占有率,还是从管理工作内容的占比上,以及企业市场竞争力的表现上,它都占有着关键的地位。
参考文献
[1]牛青伟. 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策略探究[J]. 建材与装饰, 2019(7):197-198.
[2]邹海明. 刍议建筑工程施工机械设备安全管理[J]. 市场调查信息, 2019(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