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绿开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水生植物应用在河道修复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不仅节约了修复成本,而且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本文以青浦区重固镇河道生态修复为例,对项目施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包括测量放样问题、河道清淤问题和水生植物配置问题,并且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详细说明,以期提升施工质量。
关键词:水生植物;河道修复;造景;生态修复
前言:目前,水环境治理得到广泛关注。利用水生植物对河道进行修复和造景,可提升水环境治理能力。良好的水环境可体现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程度,需要对河道进行综合治理,与河道修复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控制,使得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有效,为人们创造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相关人员应对水工环境治理提高关注力度。
1项目简述
本施工项目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位于青浦区重固镇,需要进行绿化施工的区域主要在东长泾、上达河以及老通波塘等等,施工位置主要分布在河道两侧和相邻的公益林,应在指定位置种植苗木草皮250065.5平方米,并且新建隔离网5000米、河塘清理面积达到11000立方米,项目规模较大,需要进行科学有效的施工管理,对河道进行修复和水生植物造景。
对施工项目进行分析,发现该河道常年被冲刷,河道结构中的护坡和堤岸发生改变,并且河流的凹岸受到的冲刷最明显,虽然其基本形态和平均尺寸未发生较大变化,但是,淤泥累积较为明显,受到水流扰动因素影响,会对岸坡造成影响,倘若对其控制不当,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岸坡大面积坍塌。将水生植物用于河道修复中,应考虑相关因素,认识到施工中遇到的难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控制。
2水生植物用于河道修复中遇到的难点
2.1河道清淤问题
由于河道受到常年冲刷,淤泥累积较多,在水生植物种植前,需要做好清淤工作,对河道进行综合管理,提升技术应用能力。然而工作实际中,考虑到道路较为狭窄,挖掘机设备无法应用,因此,采用了人工开挖技术,使得清淤工作量较大,浪费工期。现场施工中,由于施工场地未能设计工作面,并且挖掘的淤泥含水量较大,需要对其进行多次转运,现场操作繁琐,使得管理工作较难。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合同要求,需要对淤泥进行晾晒,待淤泥水分晾干后,方可装车并运送到指定弃土场,因此,清淤工作流程相对复杂。
2.2测量放样问题
河塘淤泥清理完成后,需要进行测量放样工作,为水生植物的种植提供必要条件,使得河道得到有效治理,达到对局部生态环境的修复目标。本次项目施工中,对青浦区重固镇河塘进行清理,完工后,需要在指定河塘位置进行水生植物的栽培。由于施工区域范围内河道较多,寻找河塘难度大,因此,需要对相关河道进行测量放样。具体工作中,由于河塘分布较为隐蔽,在地图上未能完全呈现,为提升测量放样能力、强化工程质量控制,与各村干部进行了研究,并现场走访,因此测量放样工作耽误了一些工期[1]。
2.3水生植物布局
水生植物布局中,既要使单个河塘成为完整精致景观,也要注重河塘景观之间协调一致,因此,需要对水生植物的布局方案进行优化。布局工作中,应对水生植物的种植密度、水体边缘的植物搭配、岸边植物配置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使得植物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既能达到对河道的修复目的,而且也具有较强的观赏价值。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水生植物布局难度较大,需要加强河道修复和造景技术研究,提升水生植物布局能力。
3改善河道修复和水生植物造景难点的有效措施
3.1清淤方案优化
河道修复工作开展前,应做好清淤方案的应用,通过对河塘的整合治理,改善其淤泥沉积问题,为水生植物的有效栽培奠定基础。同时,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应对清淤技术进行升级。本次项目施工中,考虑到挖掘机和专业清淤技术的应用难度较大,为提升工作效率,对施工人员进行了协调管理,重点加强不同河段施工人员的沟通与理解,确保项目按照预期进度完工。
实践管理中,应注重对清淤方案进行应用,对河道修复技术和水生植物造景技术进行分析。河道修复中,应提升施工人员技术应用能力,严格按照施工平面图和管理方案,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确保道路畅通,方便施工。同时也应做好现场勘查,对安全警示牌进行布设,确保施工过程安全可靠、相关流程有序协调。
河道清淤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人员应对施工中的各类物品和消防器材进行管理,根据工程项目技术方案,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协调,提升工作能力。一般情况下,河道清淤需求经过以下流程:
首先,进行围堰的填筑工作,利用专业设备进行抽水操作,相关人员可选择吸污泵,将相关淤泥进行吸附移动处理,并且利用罐车将其运送到指定位置。其次,需要人工清理渣土,包括未经吸附的垃圾和石块,需要将相关物质运送到岸边的临时堆放点,对其进行集中化管理。最后,对河道清淤进行质量验收,合格方可组织下一段施工,并且做好相关数据记录工作,以期为后期的查阅与使用提供支持。河道清淤效果直接影响水生植物的栽培种植质量,应对清淤工作流程进行控制,提升河道淤泥治理能力。
3.2强化技术应用
河道修复中利用水生植物,提升了技术应用能力,不仅治理了河道长期淤泥沉积问题,也使得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目前,应用在河道清淤中的主要设备有挖掘机、装载机、自卸车、反铲挖掘机、污泥固化设备等等。实践中,考虑到项目所在地道路条件限制,相关机械设备的应用难度较大,因此,通过人工开挖方式,组织相关工作。为强化施工人员作业能力,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对现场修复操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规避。河道修复的重点是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对水污染进行治理,因此,技术应用中,需要重点强化修复技术应用,关注水生植物的种植和应用效果[2]。
水生植物在河道修复中的应用,使得河道综合治理能力显著提升,河水更加清澈,满足“水清河畅”的治理目标。与普通植物存在较大区别,水生植物的种植效果不仅满足观赏需求,而且具有较强的生态调节和修复能力。水生植物在河道中的应用,可用来调节光线和氧气,确保河道土壤保持营养均衡,促进植物繁茂生长。对河道治理技术进行创新,完善河道治理措施,是目前青浦区重固镇河道生态修复工作重点,应对相关治理方案进行升级,利用先进治理理念和工作方法,有效提升技术应用能力,确保相关治理措施应用更加科学。
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水生植物的种类和习性,进行栽培和种植,为提升植物存活率和河道修复能力,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对水生植物进行栽培。相关技术明确如下:一是在河道底部砌筑栽培槽,并且覆盖15cm的营养土层,保证相关水生植物的存活率;二是先将水生植物种植在容器中,成活后连带容器沉入河塘中。值得注意的是,水生植物应用在河道治理中,应做好施肥和分株工作,为提升河道生态修复能力,应保持河道水源清澈,定期做好河塘清理工作,对其中存在的垃圾和漂浮物进行有效治理,为水生植物生长提供便利条件。
3.3植物合理布局
水生植物的布局影响水体生态环境,需要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说明,青浦区重固镇河道修复工程中,对水生植物的布局主要在种植密度、水体边缘植物配置和岸边植物配置方面进行考虑。种植密度选择以片植、块植和丛植为主,密度有疏到密。对具体种植密度进行选择应结合水生植物种类和景观建设实际需求。水生植被设计时,应考虑密度合理性,注重对植被进行合理布局。
针对水体边缘的水生植物布局,应考虑植物对环境的美化作用,注重水体植物与岸边植物的协调过渡,要求相风格一致,实现对局部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一般情况下,需要选择浅水植物,如鸢尾草、水葱、芦苇和菖蒲等等,相关植被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修复治理效果。注重水生植物之间的合理搭配,以河道修复为核心对相关内容进行改进,是提升综合治理能力的关键。
利用水生植物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是先进的技术形式,可有效提升治理能力,对构建良好生态环境具有促进作用。相关人员应重视植物景观的搭配,应严格按照水生植物的生长习性,对布局方案进行选择,由此提升水生植物的生长效率。实践应用中,应注重对水生植物进行分类,按照其生长习性,可分为固着性水生植物和漂浮性水生植物,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应使用差异化的布局方案,使得水体生态修复效应最大化。实践表明,将水生植物应用在河道修复中,可提升综合治理能力,达到对局部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3]。
结论:综上所述,在河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中,需要对清淤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河道治理效率。同时,利用先进管理技术,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调度,注重人员之间的有效配合与沟通,并且对水生植物进行布局优化,严格控制河道修复技术和水生造景方案,使得水生植物在河道修复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
参考文献:
[1]林立清.小河道水生态修复技术探讨[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4):21.
[2]兰翔.植物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区域治理,2019(39):103-105.
[3]李明亮,李明超,柳洪方.河道整治工程中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J].四川水泥,2019(0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