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39卷9期   作者:莫碧峰
[导读] 土地整治是土地资源高效化利用的前提

         摘要:土地整治是土地资源高效化利用的前提,其以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法规和标准为依据,合理使用工程类、生物类管理方法,对农用地、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以及还没有进行充分利用的土地予以综合性的管理整治。土地整治管理关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并且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深刻影响。现阶段,我国在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仍然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过程不规范等问题,这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带来诸多阻碍,有必要进行土地整治项目管理方法的持续优化。
         关键词:土地整治;项目管理;问题;对策建议;
引言
         土地整治工作主要是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我国政府部门对当前土地利用相关规划以及其他土地整治管理要求的相关用途展开工作,通过工程类以及生物类的方法和措施,对农用地、居民点和工矿废弃地以及还没有进行充分利用的土地予以综合性的管理整治,进而保证我国的耕地面积足够支撑国家的完全稳定,达到优化农村生产环境,改善生活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1农村土地整治背景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为破解城乡建设用地和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推动田、水、路、林和村综合整治,促进耕地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集聚发展,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积极破解新农村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等用地难题,最终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在此背景下,必须对农村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进一步激发农村的生产潜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步伐。
2土地整治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2.1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我国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起步较晚,其管理机制尚不健全,这不仅影响了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的效率,更直接降低了土地资源管理的实际质量。从当前管理现状来看,相关政府部门对土地政治管理和开发的认识不足是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受这一因素影响,在实际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中,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致使土地预算、风险评估、危害预警漏洞较大,带来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问题。
         2.2项目管理周期长
         土地整治项目周期较长,主要是因为项目流程较多,具体实施项目时往往需要多部门、多人员进行合作。部门和工作人员之间如果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就无法确保信息传递和沟通交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就无法实现对项目工程进行相应的分析,导致土地整治项目施工周期过长。同时,缺乏对土地整治工作的有效监督、相关骨干流失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管理周期。另外,在土地整治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易忽视细节问题,导致项目进展停滞。例如,大面积土地审查工作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但部分部门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仅派一两个人对接一个项目,使项目管理过程过于简化,给项目带来较大的风险,影响项目施工。而且由于土地整治信息不对称,项目不同导致协调难度非常大,进而导致进度变慢、周期延长。
         2.3片面追求低价中标
         土地整治项目中投标人为了中标,投标人故意压低投标价格,甚至想尽各种手段围标串标、恶意低价中标,甚至招标代理机构在招标过程中控制中标结果。从而导致投标人中标后,很有可能偷工减料,以牺牲工程质量来降低工程成本,造成严重质量问题,给项目业主带来很大的风险,或投标人低价中标后,与项目区部分村民串通,要求业主进行设计变更,删除施工难度大、利润薄单项工程,造成土地整治效果和投资的效益降低,甚至可能出现群众上访事件。这种低价中标的方式不仅工程建设质量得不到保障,而且严重影响了整个市场的秩序。
         2.4耕地评价缺乏监督
         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应重点做好耕地资源的质量评价和管理。

现阶段,针对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及监督机制管理,我国要求负责土地整治管理的单位在耕地开垦及复垦时,需要向有关的政府农业部门提交耕地质量评定申请文件。然而在土地整治项目实际落实中,相关单位未按照这一要求进行规范报备,致使农业主管部门未能参与到土地整治管理实践,影响了耕地质量评价监管质量,造成耕地利用和土地整治管理的不协调。
3土地整治项目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完善项目管理机制
         要想实现土地整治项目施工的正常进行,必须完善项目管理机制。一是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并完善合理的土地资源决策机制,缩短项目施工时间,提升项目整体质量。相关人员要意识到决策机制的价值,将科学、先进的理论和有价值的依据纳入其中,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决策机制实施进一步升级和完善。二是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以促进资金流动,并且通过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监督提升土地资源整治效果。三是实现对项目的综合管理,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对整个项目要有明确的规划,对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关措施,控制好项目中的风险因素,保证项目的实施质量。
         3.2加强土地整治项目周期管理
         针对土地整治项目周期较长的问题,应实现其全生命周期的动态化管理。一方面,在土地整治项目立项阶段,应合理的对工程项目进行阶段划分,确保各个阶段实施的衔接性;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在实际管理中,解决人员流失问题,并从经济、质量、社会人文、生态等方面进行土地整治的关系协调,确保管理变革设计的科学性、合理。
         3.3优化土地整治工作的施工招投标流程
         当前,很多国家都使用较为科学、有效的无标底评标办法。无标底招标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建设市场,并要求业主在招标经验方面十分丰富。而我国的招标工作还需健全,建筑市场也处于过渡时期,因此采用了综合投标报价评分体系。这一体系主要通过施工图以及工程量清单进行报价,以较为成熟的标底作为评分基础。首先,投标需要最大限度符合招标要求且打分较高,然后以最低报价作为中标。其次,当价格最低,综合打分项得分最高,以最低报价者中标。这种综合投标报价评分体可以在避免投标报价过高的同时,保证中标价格高于合理水平。因此,可以有效地降低中标时出现劣质的风险,又可以获得招标方满意的质量。
         3.4加大耕地质量评价
         耕地质量的评价与保护管理对于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质量具有较大影响。在实际管理中,农业水利等部门应制定完善的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对辖区内土地资源进行勘测,建立基础数据库,为后期管理提供支撑。其次,在土地整治管理中,项目实施单位应严格按照进行耕地规划的报备管理,严禁耕地规划整治出现手续不全等问题。最后,在对耕地进行整治规划时,农业管理部门应进行全面追踪和监督,并实施严格的质量验收评定办法,确保耕地整治管来的有效性。
结束语
         土地整治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实现土地效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也是统筹城乡规划、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必要手段。通过土地整治能把利用不合理、利用效率低、被严重破坏和未开发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促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但目前土地整治项目管理还存在较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加大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管理力度,并且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改进,提升土地整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婷婷.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2020,39(18):34-35.
[2]崔婷婷.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价值工程,2020,39(18):34-35.
[3]王丽娜.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居业,2019(12):185-186.
[4]戴金焕.土地整治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住宅与房地产,2019(12):247.
[5]孙振宇.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8(04):1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