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 宋燕果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宋燕果1 任义2 郭助华3 宋延伟4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筑规模和数量正在与日俱增,在当前建筑建设的过程之中需要高度重视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在当前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身份证号码:13058219880716XXXX2.身份证号码:13068219941018XXXX3.身份证号码:43072119761127XXXX4.身份证号码:13058219850317XXXX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建筑规模和数量正在与日俱增,在当前建筑建设的过程之中需要高度重视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在当前人们对于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
        引言
        建筑单位为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具备优秀抗震能力为前提的结构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类可以通过地震预警短时间内预测到地震的到来,从而在地震来临时,可以最大程度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建筑抗震设计的原理研究和设计分析等工作是保证建筑物的整体设计和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前提。
        1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概述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对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基本内涵包含地震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近年来的有关地震预测方面的研究表明,以科学技术发展程度还不足以进行地震的准确预测,也就是说想要保证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还要依靠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无论是否能够做到地震预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也要务必进行深入研究,因为城市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建设程度、发展程度,地震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是一个“健康城市”所难以承受的,城市建筑结构的空间作用正是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最佳手段,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中涉及到建筑的使用性质、建筑的施工材料等方面,但是这些的不同也难以比上周围环境的影响,举例说明,汶川地震时,四川成都同样面临相同的地震等级,但是为什么相差距离不算太远的两地所遭受的破坏却是截然不同呢,答案很简单,就是由于周围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成都的地理特征对于强震来讲仅仅是“一闪而过”,地理特征的原因导致其在遭受强震时能够瞬间“引导”强震“走出去”,通俗来讲就是时间上过于过于短暂,才不会对成都造成实质上的“伤害”。
        2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所遵循的主要原则
        2.1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应该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
        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应保障建筑结构主体的承载能力、建筑构件的刚度与整体建筑的稳定性。此外,结合以往的设计经验,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应该遵循“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建,强柱弱梁”的主要设计原则。另外,设计人员应结合自身设计经验并与实际情况相互印证,判断建筑中在地震灾害中较为薄弱部位,事先做好强化措施,例如:增加称重墙柱的强度、提高结构内的配筋量,全面提高薄弱环节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有效改善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2.2多元化抗震设计
        抗震建筑的设计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设计过程中不仅需要基本的抗震设计作为基础,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对地震的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多元化的设计,以确保建筑具备多功能的防震性能。在一些地震多发区域,单纯的抗震设计无法全面提供保障,抗震效果不佳。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筑抗震设计的多重性。以增加建筑的安全性能,进而保证其在抗震中发挥显著的效果。这是如今抗震建筑设计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2.3抵抗性原则为使建筑结构有效抵抗地震波作用力,设计人员需加强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设定合理的抵抗力参数,以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需要格外强调的是,这种抵抗力不得过大,以免影响整体结构的力学平衡。


        3抗震优化设计策略
        3.1提高建房标准强化抗震意识
        提高建筑抗震性能需要利用国家法律效用,在一开始就强化建筑各个阶段的抗震意识。首先,我国应该向日本等地震多发国家学习抗震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上,严格制定抗震设计要求,强制设计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结构设计。其次,应该制定较为严苛的设计审查和施工审查,严格把控建筑建设的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安全性和有效性。最后,应该建立较为严格的追责制度,一旦因为结构设计出现安全事故或是造成巨大的经济人员损失,需要对建筑设计和施工人员进行追责处理,最大限度的提高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抗震意识。
        3.2选择合理地理位置
        之所以出现地震,最主要因素是由于地壳本身会产生运动,板块之间可能会产生碰撞,进而会对建筑物造成重大破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相关工作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当中,要对于建设位置进行合理以及科学的选择,尽量避免地震造成重大的破坏。另外由于地震本身是因为地质运动而造成的,建筑被破坏因素是由于地质出现了变化,所以,应当选择地质良好位置来开展施工建设工作,这样才能够促使建筑物抗震能力和抗震效果得到提升。在选择地理位置的情况之下,应当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首先,地质比较坚硬的位置相应的承载能力也相对更强,所以能够有效的防止由于地震而导致塌陷问题。其次,广阔以及地势平坦的位置,能够切实保障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有利于减少地震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3.3依据抗震标准,合理设计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对建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巧妙的结构能够大大提高建筑整体的稳定性。现如今,已有很多用于抗震的建筑构型,其在历次灾害中优势显著。而且,现在的抗震建筑设计将建筑机构作为重点,除了巧妙的结构之外,还对结构局部的材料十分重视。而且,如今对抗震建筑性能的评估需要依据其结构进行。通常情况下,在建筑结构的主体部位主要以强度和韧性较强的材料为主,这大大提升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能。此外,许多设计人员还会对结构局部进行加固,为其安全又筑一道屏障。例如,建筑整体建构设计完成后,对其进行分析,深入探究,或者利用模型进行测试,找到其薄弱环节,在此部位进行局部加固,从而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性能,为建筑稳定性提供重要保障。
        3.4依据抗震标准,合理设计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对建筑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巧妙的结构能够大大提高建筑整体的稳定性。现如今,已有很多用于抗震的建筑构型,其在历次灾害中优势显著。而且,现在的抗震建筑设计将建筑机构作为重点,除了巧妙的结构之外,还对结构局部的材料十分重视。而且,如今对抗震建筑性能的评估需要依据其结构进行。通常情况下,在建筑结构的主体部位主要以强度和韧性较强的材料为主,这大大提升了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进而提升了建筑的安全性能。
        3.5其他抗震设计策略
        提高底部加强部位剪力墙结构的竖向钢筋的配筋率;增大转换层板体厚度,根据罕遇地震的板平均弹性拉应力,双层双向贯通配置板钢筋,优化边梁构造形式,提升边梁配筋率;增大塔楼楼梯间与周边楼板厚度,在适当位置配置拉梁与拉板,且双层双向贯通配置板钢筋,以优化边梁构造形式,增大边梁配筋率;提高框支柱配筋率,并在轴压较大的部位设置芯柱;在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核心筒周边设置边框架,改善框架剪力墙结构延性条件。
        结束语
        在如今人们追求建筑安全性的时代,抗震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市场,而且,设计抗震建筑是十分必要的。在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多元化抗震设计原则,并保证各部分功能有效发挥,同时,要科学地进行结构设计,对结构强弱的分布要合理。在设计过程中要依据抗震标准,规范建筑高度和宽度、规范平面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结构、科学设计布局,以此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朱桂明.刍议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5(004):23.
        [2]李智建,石延明.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科技资讯,2009(012):103.
        [3]陈翔.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分析[J].四川建材,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