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院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现阶段,我国测绘监测技术发展极快,在地理国情监测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针对地理国情监测来讲,属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创造性提出的新命题,是新时代赋予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和测绘人的新使命,也是目前自然资源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外业调查与核查作为地理国情监测的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也是提高监测数据成果质量的重要环节。本文就其外业调查技术路线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外业调查技术
引言:
在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外业调查当中,内业采集人员能识别出相关变化,但由于经验欠缺无法分清具体变化类型的情况,应进行外业实地核查,以确保最终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外业调查应根据内业确定的变化范围和提取的变化信息,综合分析其分布、内业信息提取过程中依据的资料、作业人员的经验以及提取结果的确定性等情况,制定合理的外业路线和工作内容,做好外业相关人员、设备的安全保障。为了便于外业工作,应确定需要开展工作区域的地表覆盖分类和国情要素变化类型,了解内业需求;并对内业提取的变化图斑和要素进行符号化,叠加遥感影像,制作外业调查底图,并合理规划好调查路线,作为外业工作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
1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概述
在测绘生产中,小比例尺地形图调绘、地理国情监测等项目需要作业员进行外业巡查,即利用外业工作底图实地进行核对、检查;相片控制测量、放线测量等项目则需要作业员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点状要素的测绘工作。近年来,测绘工作参与到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调查中,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为例,作业员需要以实地现状认定地类的原则,对作业底图中的图斑实地核实确认图斑地类,并标注信息,调绘图斑边界。在以上项目中,测绘外业路径规划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如何进行路径规划,是图论学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实际应用中,路径规划不仅仅要解决寻找两点之间最短距离的问题,还要考虑所遇到的阻抗,以求得到最快、最短甚至是最优的路径,在确定最佳路径时,所有成本属性均可用作阻抗。
2外业调查总体路线分析
外业调查工作中,应首先开启电子平板的GPS功能进行实时定位,记录外业工作的轨迹路线,作为外业调查的工作依据和元数据的基本来源;再对轨迹线路两侧有疑问的图斑、要素进行核实,并注意观察沿途周边的地类特征,当遇到变化、内业遗漏、判定有误以及需重点关注的图斑、要素时,应及时采集遥感,影像解译样本,作为该地类的野外实证依据[1]。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情况和具体作业方式,利用工作底图,采用数字调查系统的方式,重点对需外业调查的变化范围、疑问地类图斑(生产标记信息Tag值为“182”)和无法确认的重要地理国情要素信息开展实地调查核查,同时对内业解译的变化图斑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查核查。
3外业调查技术要求
3.1国情要素调查方面
对于道路要素,应重点监测道路是否新增或改道,道路中心线是否发生变化,因此还需对内业解译的变化要素类型和属性进行实地抽样核查。对于水系实体要素,应重点监测水库、坑塘、河流以及沟渠等的变化情况,如水库是否存在新增或报废,坑塘是否存在新增、灭失或高水界发生变化的情况。对于高水界发生明显变化的河流或沟渠(采集精度超出10个像素),应按实际情况给予更新;当河流或沟渠范围界发生变化时,原水系结构线未超出高水界范围的,水系结构线可不进行更新,若原水系结构线超出高水界范围的,水系结构线则需进行适当更新。
总体而言,国情要素调查作为外业调查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应实地调查外业底图上标注的疑问要素类型和属性,必要时应进行遥感解译样本的采集,并做好相应记录;对于内业采集无法确定的国情要素位置、边界(如地理单元)需进行实地调查;对于行业专题资料中内容不全的国情要素属性(如道路、水系等)应进行调查补充,并在调查底图上记录有关数据。
3.2地表覆盖分类调查方面
在进行实地调查的时候,需要根据“走到、看到、问到、标记到”的调绘原则。对于地表覆盖分类中内业解译无法确认的疑问或变化图斑,应全部进行外业核查;而对于其他内业解译能确认的变化图斑,按照30%的比例进行抽样核查,抽样样本应尽可能均匀分布在测区范围内[2]。当核查发现内业判读正确率低于80%时,应及时扩大核查范围、增加抽样比例,并采集相应的遥感解译样本(或地面照片)作为佐证。当实地覆盖类型与影像上所反映的覆盖类型差异较大,且判定属于非季节性根本变化时,则以外业调查结果为准。对于车辆无法到达的困难区域,其图斑类型可根据同类地物已采集的遥感解译样本或结合相应的调查成果,通过类比分析的方式进行综合判别。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外业调查开始前,应首先根据内业疑问图斑(TAG=“182”)的分布情况,合理规划好外业实施路线。
3.3新增图斑和要素的补测补调方面
外业补测补调应满足以下要求:在纸质底图上可直接定位的新增或变化图斑和要素,可直接采用图上标绘的方式进行调查;若纸质底图无法对其准确定位,则可采用满足精度要求的电子平板进行实地定位,采集变化范围[3]。对于新增、变化且无影像支持的大面积复杂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底图上大致勾绘其范围,或用文字和其他注记标注属性特征,以便于后期进一步收集资料和补充采集,或根据生产安排,统一开展外业的补测补调工作。
3.4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采集
对于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在监测工作中,应按照一定的拍摄比例采集外业调查路线上实际变化发生处的实地地面照片,具体拍摄比例可根据外业工作的难易程度进行确定。在县级行政区内,若外业比例低于20%,则实地照片拍摄数量应不低于外业核查路线2km范围内所有变化图斑的30%;若外业比例大于或等于20%,实地照片拍摄比例则可低于30%,但应确保该行政区范围内实地照片拍摄总数与实际变化发生处总数比例不低于3%。同时,在各县级行政区范围内,除房屋类、道路类之外的所有新增图斑,其对应的每种地表覆盖类型(最细一个级别类)至少应采集一个典型样本,形成由地面实景照片和遥感实例文件构成的完整解译样本数据[4]。解译样本应整体反映变化地表和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且应尽可能地在变化区域内均匀分布,即便是大范围区域内为同一地类图斑,也应沿核查路线每隔适当的距离采集一张或一组地面实景照片。
结束语:
总之,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是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或上一年度地理国情监测形成的本底数据库为基础,采用与之基本一致的内容指标和规范要求,通过航空航天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等各类现代化测绘技术,充分发挥本底数据的优势,从而快速获取变化信息更新状态,综合考虑多种需求而进行的常态化监测项目,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斌.关于地理国情监测质量检查流程和内容的探讨[J].经纬天地,2019(01):3-4+7.
[2]杨旭东,王淼,秦飞,余永欣,龚芸.地理国情监测外业成果质量检查方法探讨[J].北京测绘,2018,32(10):1129-1132.
[3]杨旭东,刘博文,王淼,黄迎春,陈娟.地理国情监测外业调查元数据整理方法研究[J].北京测绘,2018,32(09):1046-1049.
[4]杨旭东,杨伯钢,刘博文,李森,王淼.北京市地理国情监测外业调查与核查技术探讨[J].北京测绘,2018,32(05):532-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