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疫情不仅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更重要的是对人们尤其是儿童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心理上的影响如果不能够及时的疏通和缓解很容易造成长期不可挽回的后果,本文阐述了儿童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疫情对儿童及家长情绪的影响,心理的影响,强调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成长以及性格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亲子关系,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保护好儿童,给他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
关键词: 调整 疫情 儿童心理冲击
1、儿童的三个年龄段有着不同的发展规律
1.1 从出生到18个月,口欲期,是安全感和依恋关系建立的最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需要跟孩子有密切的身体接触、眼神的交流和抱持,母婴关系象征人的第一层心理皮肤。宝宝刚出生时,第一个接触的皮肤就是妈妈的皮肤。除了身体的皮肤外,还有心理的皮肤。在母婴关系里面,妈妈需要涵容宝宝的情感,宝宝才能逐渐成长为有健康人格的宝宝。
1.2.从18个月到3岁,肛欲期,又叫第一反抗期,是孩子独立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孩子在这个时期就是要学会控制,学会控制自己,也学会控制他人和环境。比如这个年龄段自由活动能力大大增强,如自己动手自己干,变得不听话,尤其喜欢探索,自己爬到高处、要到水坑里玩水等,包括把玩具、筷子等东西反复扔到地上,等妈妈捡起来。这是孩子发展的一个正常现象,是他社会交往的第一步探索。家长不要阻止。同时应该让孩子自己锻炼吃饭、穿衣服。这个时期如果家长非要喂孩子,对孩子自我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1.3.从3岁到6岁,生殖器期,孩子这时有了性别意识,女孩更喜欢爸爸,开始喜欢穿妈妈的裙子和高跟鞋,涂妈妈的口红,这其实是在和妈妈竞争爸爸的爱。这个时期妈妈跟女儿的关系要处好,女儿长大后就能很好的认同妈妈。而男孩更喜欢妈妈,会说长大以后要和妈妈结婚。这个时期父母相亲相爱就给孩子创造温暖的家庭环境。男孩慢慢发现竞争不过爸爸,就会转为认同爸爸,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以后娶个妈妈那样的好女人。女孩也是同样,如果这个时期发展得不顺利,就容易在青春期出现性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2、在疫情背景下,呈现在儿童面前的整个社会大环境
2.1 反人性。人的基本属性、基本需要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满足。人们有家不能回,有病不能看,有婚不能结,有工作不能干,甚至有人因为封城,不能外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
2.2 反伦理性。一对夫妻,一位是警察一位是护士,他们隔着一个玻璃近20多天不能见面,可以说真的是“这么近又是那么远,浅浅一玻璃,脉脉不得语”。在疫情冲击下,使得老不能养、子不能爱、友不能聚。
2.3,反社会性。整个社会都像在进行一场感觉剥夺实验。医护人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超市里,人们都戴着口罩,大家互相防御,相互之间显得比较冷漠,表情非常呆板;小区的安保防护也非常严密,大晴天保安身上穿着雨衣在门口站岗;外出返家必须检测体温登记凭证进入小区,有的人连拉杆箱上都套着塑料袋。
2.4 反文化性。春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这种文化是我们内心恪守的一套价值信念体系。然而,这场疫情让这样一个延续了四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佳节中断了。在这样一个万家团聚的时刻,我们不能走亲访友拜年,不能像往常一样去游乐场,去看电影,去聚餐等等去人口密集的地方。
3、如何提升亲子关系,保护好孩子
3.1父母需要营造稳定的情绪,同时营造和睦的家庭关系。这次新冠病毒疫情对我们的归属需要影响最大、破坏力最强,使很多人内心留下了创伤,尤其是在疫情结束以后,这种创伤可能会表现得更凸显,这是需要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在这次重大新冠病毒疫情面前,我们会发现夫妻不能见面,家人不能团聚,夫妻天各一方,亲子共居一小区而不得见,当人的关系需要、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人就会产生孤独感,从而就会体验到更大的压力,人的食欲下降、睡眠的质量下降,甚至会出现抑郁、自杀行为。以上情况的出现,会对孩子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必须加以纠正。父母要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使家庭拥有良好氛围,积极提升亲子关系,保护好孩子不产生负面心理。一般的担心和紧张是正常的,这时可以和自己的爱人或家人多沟通交谈,缓解焦虑情绪。创造时机享受家庭生活,使孩子拥有和固定的家人一起用餐和休闲的时间。对绝大多数孩子而言,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家人尤其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刻。在和孩子一起吃饭的时候,不要批评,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较,面对幼童,家长应该采用平视位交流,尽量不高高在上俯视孩子,这会对改善提升亲子关系产生积极作用。
3.2重视学龄前儿童心理培养。中国老百姓喜欢强调“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从出生到6岁的亲子关系,是人一生幸福最主要的基础, 6岁之前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重视夫妻关系的建设,能够为帮助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打好基础,在新冠病毒疫情的隔离期,家长首先要维持孩子正常的作息规律,陪伴孩子一起游戏,注意多些肢体接触,它会给孩子一种安全信号。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非常重要。我们临床做过的实验表明,坚持锻炼能消除焦虑抑郁症状,甚至比吃药的效果更好。运动还可以促进整体健康,增加对疾病的抵抗力。提倡家长和孩子在游戏当中进行训练,以好奇心为基础,自发快乐地去锻炼;在外面安全场地允许孩子玩水、玩泥巴或橡皮泥,和孩子玩追逐的游戏;父亲还可以带孩子散步或慢跑,一起打球、一起下棋、用扑克牌玩算数来促进亲子之间地交流。新冠病毒疫情期间,大家可以在家里打太极、练八段锦,家长也可以网购或自制一些游戏器材,让孩子在家里游戏;或跟孩子玩“骑木马”的游戏,让孩子骑在爸爸的腰背上,这种游戏能有效改善亲子关系。
3.3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公平需要是对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分配、程序是否公平的一种感知和需求。就拿互动公平来说,父子俩都没洗手,但父亲怒斥“孩子为什么不洗手?”孩子反过来说,“爸爸,我明明看到你也没洗手,你凭什么让我洗手?这太不公平了!”这就是互动公平。我们会陪着孩子慢慢长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一直用成人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尊重他,让他理性的思考,有自我的责任感。我们在孩子面前要放下父母的架子,进行真正的心和心的交流。
3.4了解孩子的心声
需求是驱动人实施行为的一个重要动力和马达。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首先要了解人的需求、人的动机,因为人是一个有目的、有明确需求的高级动物。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当中,眼光里都会流露出一种期待,“我很重要”,这对孩子也是如此。。
综上所述,在新冠状病毒疫情时期,我们要多关心关爱儿童心理成长,增强孩子的归属感,帮助儿童度过这一特殊关键时期,尽量减小新冠病毒疫情对儿童心理的伤害。
参考文献:
【1】赵欣 疫情中的儿童发展与亲子关系“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微信公众平台公益项目系列培训第44讲
【2】杜佳真 如何陪伴家长和孩子过度疫情冲击“抗击疫情,心理援助”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微信公众平台公益项目系列培训第37讲
【3】刘华山《心理健康标准与概念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
【4】杨燕青,陶莹,李达等心身医学在全科实践中的作用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
2020,18.(6):998-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