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3期   作者:李冬 陆国凤 于大利 王开春 宋玉波 陈桂英
[导读] 观察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实际应用情况,

         摘要:目的:观察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在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实际应用情况,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100例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的患者,随机均分成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采纳对照组的常规护理的同时,新增强化护理干预。并且在护理过程中,详细、有效的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临床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的护理干预模式,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起着极其显著的作用,不仅有效降低了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还提高了患者对护理的认可及满意度。非常适合推广到临床护理之中。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不安全因素分析;常规护理;防范对策;满意度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及护理干预的服务质量也随之不断的改进与发展,以适应当下人们的需求。由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发病较急,且症状往往非常复杂,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延误最佳治疗时期,会造成病症的恶化,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所以,如何有效的加强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对心血管内科的护理显得尤为重要[2]。全文就100例我院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两组护理方式的差异。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在2018年6月-2019年6月中的患者,共计100例,随机均分成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涉及心肌梗死、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实验组:包含年龄在45-81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62.24±4.20)岁的27名男性患者以及23名女性患者,对照组:包含年龄在42-79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61.53±4.60)岁的29名男性患者以及21名女性患者。
         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患者家属知情同意,经医院审核批准下进行。
         1.2护理方法
         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强化护理干预以及常规护理干预进行,实时监控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表现,记录并提交各项数据分析报告。在护理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情况,对于药物过敏或吸收能力欠佳的患者,应积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缓解患者的症状。若病情出现恶化,及时通知主治医生,合理安排作息及饮食,创造良好的治疗环境。实验组的主要强化护理内容如下:
         1.2.1实验组:不安全因素分析
         ①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知识欠缺,易造成护理规程错误,不仅不能达到护理效果,还可能引起护理事故,严重的还会危害患者生命安全。②法律意识淡薄,医护人员对自身的岗位职责不明确,无法很好的处理风险与法律的界面关系。③护理工作负荷较大,由于护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长期的坚守岗位,易造成医护人员身心疲惫,无法很好的保持最佳状态持续护理。④在对患者的信息记录和护理记录过程中,由于粗心、疏忽或不负责任,易导致信息前后不对称。⑤患者在确诊后,可能会产生心理负担。不能很好的配合院方的治疗和护理。严重的,甚至拒绝治疗,导致症状加重,增加院方治疗难度和压力。⑥院方的治疗器械不齐全或存在问题,治疗环境欠缺,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等。
         1.2.3实验组:防范对策
         ①院方会根据病人的病情,给予病人及家属相应的病情疏导。同时,详细告知治疗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并发症和康复过程中的禁忌要求。让患者和其家人放心的接受治疗,减少不安和恐惧情绪,做好安抚工作。②为了有效提高临床护理的质量,在护理过程中,需进一步细化护理干预的各项工作内容,针对管理职责的不同,分别设置关键管理岗位,以确保责任落实到个人,避免职责不清,推诿怠工等现象。同时,制定详细而严谨的护理职责,加强与患者每日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症状及需求,作为信息的传输媒介,及时与主治医生进行横向沟通。③护理人员在接管患者时,需通过对患者或患者家属的询问,详尽的记录患者入院信息。根据主治医生的用药要求,及患者用药后的病情反馈情况,制作跟踪记录表并定期记录更新[3]。④优化考核机制,护士组长对所有的护理人员进行不定时抽查,重点检查其每日的记录情况,护理的措施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调查。定期组织会议针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点评及奖惩。
⑤长期记录护理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特殊案例,定期总结并优化护理措施及方法,建立健全护理体系,以提升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展开统计分析。本次研究所涉及到单位计数资料是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表,见表1。
         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表
 
         由上表可知,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2.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见表2。
表2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
 
                                                      
由上表可知,实验组患者在满意度调查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恢复不仅依赖于当下的医疗水平,而且还取决于护理阶段是否采用有效的措施。通过以上一系列数据分析,在医疗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加强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在护理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上均优于常规护理[2]。所以,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护理中,应积极加强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以达到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提高护理满意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学华.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与安全防范策略[J].健康必读,2019,(13):187-188.
         [2]李晴.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危险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分析[J].家庭医药,2018,(10):50-50.
         [3]瞿广素,罗维.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措施探讨[J].健康必读,2019,(4):146-147.
         [4]刘林慧.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J].健康之友,2019(18):204-20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