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在以鼻内镜手术手段进行慢性鼻窦炎治疗时借助低温等离子刀技术的应用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以手术方式为依据分组,对照组40例,进行鼻内镜手术,观察组40例,在鼻内镜手术中结合低温等离子刀技术,术后6m对比治疗成效,评价患者鼻腔状态和嗅觉功能情况。结果:治疗后6m对比两组,鼻腔状态,观察组表现更优,嗅觉功能方面,观察组恢复更好,两组有可比性(P<0.05)。结论:在实施鼻内镜手术时结合低温等离子刀,可获得更优质的慢性鼻窦炎治疗成效,促进患者鼻腔状态改善,促进患者嗅觉恢复程度提升。
关键词:鼻内镜手术;慢性鼻窦炎;低温等离子刀
前言:慢性鼻窦炎为多发性嗅觉系统病症,发病原因是患者的鼻腔部位或鼻窦粘膜位置出现发炎病症,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一般会感到头痛,嗅觉敏感度降低,经常性鼻塞,还会出现鼻涕倒流的情况。慢性鼻窦炎为长期疾病,患者日常生活会受其影响,质量降低。当前慢性鼻窦炎通常采取鼻内镜手术手段施治,通过此种手术干预患者鼻腔中的病变部分会被清除,使鼻腔窦道空间开阔,实现顺利通气,然而此种手术的弊端也客观存在,即患者在术后常见并发症,并且存在客观的术后创伤。低温等离子刀是一种微创技术,应用此种手段实施手术可降低机体损伤,术后患者的水肿现象与传统手术相比会有所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体验也会降低[1]。本文于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以鼻腔镜手术作为治疗手段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样本,研究了结合低温等离子刀的应用方法,分析运用低温等离子刀技术的鼻内镜手术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慢性鼻窦炎患者80例,均采取鼻内镜手术进行慢性鼻窦炎治疗,根据手术手段差异分为对照组(只采取鼻内镜手术手段,未结合低温等离子刀)和观察组(在鼻内镜手术中结合低温等离子刀)。观察组40例,性别:男/女=23/17,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41.25±5.82)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23±3.21)年。对照组40例,性别:男/女=26/14,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41.98±6.07)岁;病程(1.5~13.5)年,平均病程(7.14±4.01)年。两组有可比性(P>0.05)。已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确诊慢性鼻窦炎;(2)治疗资料完善;(3)术前无其他外科干预;(4)自主意识良好;(5)书面同意参与。
排除标准:(1)不符合手术要求;(2)存在其他鼻炎症状;(3)存在重症功能性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鼻内镜手术,帮助患者保持仰卧体位,头部侧向一方,使用铺巾消毒,对鼻腔粘膜位置实施麻醉,根据鼻内镜提示,切开患者钩突前端部位置的黏膜,并且将骨质分离出来,将骨质和黏膜钳出,再打开前筛房,清除鼻腔病变部分。
观察组在进行鼻内镜手术中结合低温等离子刀技术,实施方法为:选择合格的低温等离子技术消融仪,以鼻内镜作为手术辅助,以氯化钠溶液(0.9%)处理刀头,根据患者情况,在患者中鼻甲前端位置或者下鼻甲部位插入,要求刺进方向和长轴保持平行,匀速缓慢前推,使其抵达后端,处理10s~15s之后,转换成止血开关,并将刀头匀速缓慢地撤出,然后在患者两侧鼻甲位置通过打孔方式进行鼻腔减容操作,此操作根据具体需要一般进行2~4次。术后配合抗感染处理,6m随访。
1.3观察指标
以测试系统针对患者鼻腔部位进行声反射测试,对患者术前鼻腔容积和术后6m容积进行评价,鼻腔容积越大,则鼻阻力越小。评价患者嗅觉功能。本次研究中,使用浓度不同的气味液体设置测试系统,分为6种气味6个浓度,浓度评分设置从-2~3不等,评分越高,嗅觉功能越低,反之亦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慢性鼻窦炎患者数据,计数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鼻腔容积、嗅觉功能评分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鼻腔容积
术前鼻腔容积,观察组为(6.79±2.24)cm3,对照组为(6.83±2.03)cm3,二者差异无可比性(P>0.05);术后鼻腔容积,观察组为(12.31±1.79)cm3,对照组为(8.96±1.68)cm3,差异有可比性(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鼻腔容量皆可见改善,观察组患者鼻腔容量增幅更加明显,并且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 1 鼻腔容积[cm3,()]
.png)
2.2患者嗅觉功能
术前嗅觉评分,观察组为(4.63±0.91)分,对照组为(4.72±0.87)分;术后6m嗅觉评分,观察组为(1.24±0.23)分,对照组为(1.97±0.21)分。术前两组嗅觉评分差异无可比性(P<0.05),术后观察组嗅觉功能评分较低,说明该组嗅觉功能恢复效果更优,并且两组可对比(P<0.05)。见表2。
表 2 嗅觉功能[分,()]
.png)
3讨论
受气候环境变化以及多维度因素影响,慢性鼻窦炎发病近年来增长趋势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慢性鼻窦炎患者在人类总人口中占比为15%左右[2]。慢性鼻窦炎治疗周期较长,病情具有反复性,难以根治,还会诱发呼吸道系统疾病,部分患者慢性鼻窦炎病症未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干预,最终出现颅部、肺部以及眼部等并发症,部分患者因此视力受损。慢性鼻窦炎患者的鼻窦部位通常存在慢性化脓症状,与急性鼻窦炎相比,发病率更高,一般患者为多个鼻窦同时出现病症。该病诱发的感染有致死风险。急性鼻窦炎若在治疗时采取的治疗手段不适用于患者,或者治疗成效不完全,则极易发生慢性鼻窦炎。在患有慢性鼻窦炎的患者中,以低龄人群和体质较弱的老年人群居多[3]。
对慢性鼻窦炎进行治疗时,通常采用鼻内镜手术作为治疗干预手段,鼻内镜手术在以往治疗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分辨率较高,在慢性鼻窦炎手术中可作为良好的辅助技术,优化手术视野,使手术中可更加精准地将鼻腔中的病变部分清除,使患者的病症出现好转。然而一些患者在接受该手术后,存在鼻腔功能受损的明显症状。低温等离子刀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对变应性鼻炎治疗以及鼻甲肥大等症状的治疗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临床应用评价较高。此种技术的应用原理为,以低温状态运用等离子,以其射频能量作为手术刀切割靶组织中的蛋白质分子键,促使该部位出现变性凝固反应和碳化作用,使坏死部位可以通过局部吸收代谢排出体外,再配合纤维瘢痕修复,利用该过程中发生的收缩作用使创口部位止血。不仅如此,在鼻内镜手术中结合使用低温等离子刀,在低温影响下手术部位的出血情况可得到抑制,产生止血效果。
低温等离子刀在应用过程中,可作用于鼻腔黏膜下的组织部分,对其产生影响,使其发生消融,此种治疗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对患者鼻腔造成的创伤较为有限,治疗效率也较高,可实现对气道的高效率疏通,同时尽量避免对鼻甲黏膜造成伤害,可尽量保持其完整性,保证鼻腔鼻窦具有相对无差异的功能,降低功能障碍发生几率,促进患者鼻塞症状好转。使用该手段治疗的慢性鼻窦炎患者,术后鼻腔功能异常的可能性更低,嗅觉功能可实现高质高效恢复,对于患者预后正向作用明显。运用低温等离子技术,实施射频消融手术,核心优点为安全性高,手术耗时短,术中产生的创伤较小,治疗效果明显。等离子技术操作时温度通常为40~70℃,该温度操作安全性较高,且该手术为微创手术,可尽量降低对手术部位周围组织的伤害,此种手术实施时出血概率较低,不易导致治疗部位出现瘢痕,不仅见效明显,而且恢复迅速。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术前鼻腔容积为(6.79±2.24)cm3,对照组术前鼻腔容积为(6.83±2.03)cm3,差异无可比性(P>0.05);观察组术后鼻腔容积为(12.31±1.79)cm3,对照组术后鼻腔容积为(8.96±1.68)cm3,两组有可比性(P<0.05)。术后鼻腔容量对比,两组皆有改善,观察组鼻腔容量增幅更大,差异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术前嗅觉评分为(4.63±0.91)分,对照组术前嗅觉评分为(4.72±0.87)分;观察组术后6m嗅觉评分为(1.24±0.23)分,对照组术后6m嗅觉评分为(1.97±0.21)分。术前嗅觉评分,两组差异无可比性(P<0.05),术后嗅觉功能评分对比,观察组较低,说明观察组嗅觉功能恢复效果较好,两组差异可对比(P<0.05)。
综上,在对慢性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手术时,结合使用低温等离子刀,可提升手术治疗效果,扩大鼻腔容积,促进嗅觉恢复,比使用单一的鼻腔镜手术临床成效更加优秀,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赛新意.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的临床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8):3326-3328.
[2]孙鹏飞.鼻内镜鼻窦手术联合低温等离子下鼻甲射频消融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临床疗效观察[J].名医,2020(03):62.
[3]姚丹勉,李创伟.低温等离子射频在功能性鼻内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学,2020,44(03):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