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将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PNF)加入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康复治疗过程中,并研究其对治疗效果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间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按照进入医院的先后顺序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8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功能康复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手功能康复疗法的基础上加入PNF技术。结果: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分别对比治疗前后Lindmark手功能评分与 改良Barthel指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NF技术应用到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临床治疗上,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手功能恢复并改善其治疗后的日常活动能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疗法;脑卒中偏瘫;手功能康复治疗
脑卒中有着相当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常规性的康复训练在治疗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上效果较为明显,但是对于手功能的康复则相对缓慢,尤其是想要实现手部的精细操作,像是用筷子等,不但康复时间常而且预后性不佳,对于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也会有严重影响。PNF技术指的是以人体发育学、神经生理学为前提,依据人类正常状态下的日常生活功能活动中常见动作模式所创立的一项康复技术。将该技术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对患者治疗后的日常生活也有很大改善,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按照患者进入医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为40例。其中,对照组有女性患者28例,男性患者12例,年龄均在41岁~73岁之间,平均值为(61.24±4.96)岁,病程均处在2天至24天之间,平均值为(15.5±2.96)天。观察组有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21例,年龄均在49岁~71岁之间,平均值为(60.97±4.07)岁,病程均处在2天至21天之间,平均值为(14.2±3.13)天。由此可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次研究获得医学伦理会及科室支持,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的患者在采用常规手功能康复疗法的基础上,采用PNF技术,首先根据手关节的当前活动情况确定好PNF的起始角度,在允许活动的最大范围内进行手部关节的的拉伸与外旋阻力训练;其次在关节适应性较好的时候,在更强的活动屈曲方向进行抗阻训练,当实现理想活动状态后则立即改变方向,训练更弱的方向,以提升拮抗肌的反转能力,该过程需要不断重复10次;然后当患者的肩关节肌肉力量达到可以正常活动的范围后,可以对肩关节施加更大的阻力,以加强这种刺激从患者肩部肌肉群到肘屈肌的放散;最后由患者的肩部肌肉到手部肌肉进行全方位的按揉,并按摩推拿拮抗肌,促进患者肌肉的放松,保证持续治疗全过程,且每周至少5次,每天不得超过1次。
1.2.2 对照组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手功能康复疗法,主要是进行肢体按摩推拿、单一良肢位摆放、神经肌肉功能刺激、神经生理疗法中的Bobath疗法等。需要注意患者的关节保护。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分别对比治疗前后Lindmark手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按照显效、有效和无效进行统计分析,取总有效率(显效与有效之和)进行统计学比较。
显效表示经治疗后患者的手功能达到正常水平,症状明显改善;有效表示手功能无法完全达到正常水平,症状有轻微缓解;无效表示手功能没有达到正常水平,症状没有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均用()表示,以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后,对比治疗效果,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Lindmark手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
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对比治疗前后Lindmark手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治疗前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的Lindmark手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对比[()]
.png)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主要是会在吞咽能力、语言能力及偏侧肢体功能上出现障碍,从而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手是全身肢体当中最为灵活的部位,也是最需要灵活运动的部位,但是在临床治疗上,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对于手功能的恢复效果不是很理想,对康复后患者是否能够恢复到以前的日常生活还是有着不小的困难。而PNF技术主要是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康复,能够根据患者患病后本身肢体的活动情况进行训练,将力量与速度、柔韧联合练习,并带动神经与肌肉、肌肉与肌肉之间的力量协作功能,从而增加患者的眼、手协调能力,保障手部肌肉的力量,加强手部关节的灵活程度。因为PNF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功能性运动与肌肉间的协调,所以对肢体关节的活动程度、肌肉力量、运动以及感觉功能的恢复都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将PNF技术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康复治疗,在4周的治疗结束后,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的观察组患者Lindmark手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生活状况更好,研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脑卒中本身的发病特点,将PNF技术应用于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临床治疗,能够更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因此具有极强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贺词.观察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5):81.
[2]李世科.观察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治疗的促进作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0,27(2):28.
[3]王丽春,孟令伟,杨丽娟.PNF技术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重要性[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7):62-64.
作者简介:邢大鹏 1995年9月 河南省周口市 大学本科 汉族 康复治疗师 研究方向:运动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