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的效果评价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3期   作者: 胡晓丹
[导读] 抑郁症患者作为发病率具有显著特点的精神障碍之一

         [摘要]抑郁症患者作为发病率具有显著特点的精神障碍之一,以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呈现出显著性特点。心理疏导+精神护理的充分应用,能够将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充分改善,确保对于系列医护操作能够积极配合,本文说明了心理疏导+精神护理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 老年抑郁症患者;心理疏导;精神护理;临床效果   
         引言:临床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单纯选择抗抑郁药物施治后,无法获得理想效果,并且因为疾病复发率高,对老年患者生活与人身安全等造成极为显著的影响。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而言,疾病症状主要集中于焦虑、情绪低落、精神运动迟滞、思维迟缓及躯体不适等方面,并且未获得确切病情干预情况下,患者较易患有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系列疾病。在确定治疗方案基础上辅以护理配合,对于老年患者抑郁状态等综合改善呈现出显著效果。该次研究方便选择某老年病医院10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针对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精神护理方法的可行性进行探讨,为老年抑郁症患者缩短康复疗程,提供有力保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某老年病医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抑郁症护理方法;对照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分布范围为61~79岁,平均年龄为(69.33±2.85)岁;病程分布范围为6~23周,平均病程为(12.66±3.07)周。实验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分布范围为63~82岁,平均年龄为(69.35±2.86)岁;病程分布范围为7~25周,平均病程为(12.69±3.09)周。纳入标准:①对患者实施HAMD-17评分,结果在18分以上;②年龄分布范围为61~82岁;③知情同意书签署;④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表现出智力障碍、双相障碍以及语言障碍;②伴有感染性疾病,并且病情严重;观察对比两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方法   
         收治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经过分组并准备护理期间,对照组:护理人员就老年抑郁症患者当前心理抑郁程度等进行评估,针对用药以及基础护理等方面细致讲解,对患者合理开展随机情绪疏导干预;实验组具体措施如下。   
         1.2.1  对患者合理开展心理疏导干预  
         ①对患者开展认知性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抑郁症患者与家属的认知水平、文化程度以及年龄等系列基本资料加以了解后,对应完成认知干预方式的选择,主要内容为专题讲座开展、面对面讲解、视频宣教以及PPT等方面,就抑郁症症状表现、疾病诱因、疾病转归以及医护配合等健康知识进行着重介绍,特别针对良好心理状态对疾病康复的积极作用进行告知;通过家属协助以及鼓励,确保患者的内心感受可以得到充分倾诉,通过自身对于相关事物以及个人的看法予以讲解,并且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工作。此外,对于患者的思路厘清进行协助,并且针对实际情况认真讲解,对于可能表现出的良好预后对患者进行告知。此外,将患者对于抑郁症表现出的系列错误认知进行了解,之后将其负性情绪进行改良,就错误观念予以纠正,确保科学合理观念可以充分形成,对于系列问题可以做出客观理性思考,进而对自身行为以及态度表现出积极影响。   
         ②对患者开展强化交流干预。提升护患间的交流技能,在固定时间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使其同老年抑郁症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获得充分提升。同患者交流时,护理人员需要利用支持、劝导、启发以及解释等方法,增强对患者实施心理疏导的效果,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障碍程度,能够客观地看待与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最终达到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解决患者的心理困扰,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改善。   
         ③对患者开展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针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的支持性心理护理方案,要求家属必须配合护理人员共同完成良好沟通氛围的创建,尤其在解释、指导以及耐心倾听等方面需要详细设计,以对患者不良心理的合理宣泄做出保证。此外,对于患者的倾诉需要积极倾听,控制频率≥3次/周,以保证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内心想法与心理感受可以充分诉说,并且对其个人情绪表达予以启发,以期达到患者缓解痛苦、宣泄情绪及减轻烦恼的效果。此外,对于患者社会活动的融入进行充分鼓励,将同附近人交往力度充分提升,对于病房组织的绘画、唱歌、健身以及下棋等系列活动积极参加,从而使得自身注意力获得充分转移,将自身针对现实刺激适应能力显著提升,最终确保在自身力量状态下,能够对心理状态的调节以及心理平衡的维持做出保证。

  
         1.2.2 对患者实施精神护理干预  
         ①对患者讲解抑郁症的疾病知识。在老年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意识清晰的条件下,将准备的抑郁症疾病知识等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患者认知能力为目的,而提升抑郁症患者的医护配合,以对其病情恢复发挥明显促进作用。
         ②增强同抑郁症患者之间的沟通能力。护理人员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在同老年抑郁症患者相处期间,尽可能保持态度耐心以及语气温柔,确保患者对于情感支持以及温暖关怀可以充分感知,从而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③对患者实施睡眠干预。对于老年抑郁症患者而言,诸多会呈现出睡眠障碍的现象,对此护理人员需要确保患者的睡眠环境良好,同时配合头部按摩、睡前散步与呼吸训练等方法,使老年抑郁症患者睡眠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此外,如果觀察老年患者表现出床上辗转反侧、蒙头睡觉以及经常如厕的现象,则需要将注意力加强,避免呈现出系列意外事件。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老年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以及精神状态评分(社会兴趣评分、社会能力评分、个人卫生评分、精神病性评分、易激惹评分、抑郁评分以及迟滞评分)。   
         1.4  判定标准   
         ①对于两组老年抑郁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医院自制问卷进行专项调查,依据患者用药遵从医嘱情况完成对应评分,完全依从:90分≤结果≤100分;部分依从:60分≤结果≤89分;不依从:0分≤结果≤59分。   
         ②对于两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精神状态,对应实施NOSIE-30(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评定,于正性评分方面,结果同精神状态呈现出正相关特点;于负性评分方面,结果同精神状态呈现出负相关特点。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服药依从性   实验组老年抑郁症患者服药总依从率为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精神状态评分  实验组社会兴趣评分、社会能力评分以及个人卫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精神病性评分、易激惹评分、抑郁评分以及迟滞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结论   
         通过心理疏导+精神护理的联合实施,能够对患者表现出的心理障碍以及认知障碍进行充分考虑,从而可以通过加强认知性心理干预等措施,使得患者对于自身疾病以及病情转归有明确的认识,同时采取系列注意力转移以及安慰等方法,通过调节患者心理状态,从而提升患者身心愉悦与维持心理平衡等方面获得确切效果。老年抑郁症患者实施心理疏导+精神护理干预后,对于服药总依从率提升,社会兴趣评分、社会能力评分以及个人卫生评分提升,精神病性评分、易激惹评分、抑郁评分以及迟滞评分降低,效果明显,最终缩短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康复疗程。由于该研究样本量有限,期待未来通过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以获得老年抑郁症患者护理的总依从率更加令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高彩霞,张利宁,郭小平.心理疏导和精神护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SAS、SDS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2):220-222.   
         [2]  衡井丽,时甲佳,郑伟伟,等.基于老年综合评估的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6):1098-1100.   
         [3]  桑九英,徐耀,钟育年,等.全面系统护理对老年抑郁症患者焦虑、抑郁体验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44(5):894-8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