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咸新区沣东新城农业农村局 陕西西安 712000
摘要:水利工程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现阶段,我国水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且运行机制较为完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问题。为此,相关建筑单位需要结合实际转变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水利制度和水利工程运行机制,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水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水利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推动了工业、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水资源短缺及水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依然是当前人们面临的主要困扰。由于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不够灵活,无法充分展现水的商品属性,无法顺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建设要求。对此,相关部门需采取多种措施完善水利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促进工程顺利竣工。
1完善水价制度改革
在水利改革的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水价改革工作,水价及水价形成机制的合理性很大程度的影响了水资源配置情况以及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现阶段,低水价无法保证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合理利用,而且也无法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对水利工程的平稳运行和工程的综合效益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相关建筑单位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水利体制的改革作业。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控制性水利工程水价形成机制,结合现阶段水力资源匮乏的现状,有关部门应立足根本实际,切实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优化和完善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同时也要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运营及管理已建成水库。其次,建立规范的农村供水机制。认真研究农业水价存在的主要问题,突破农业发展局限,以大范围经济社会建设为基础,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合理调整农业水价,以此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促进农业水利工程的平稳运行,一方面要考虑农民自身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高度落实农业节水建设。
2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水利投入不足是水利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关建筑单位需要在积极争取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的同时,通过水价和产权制度改革,理顺各利益主体的关系,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投向水利,建立起多元化的、多渠道的、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体制。
2.1抓紧建立政府投入保障机制
从我区水利建设的情况来看,目前的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工程以社会效益为主,如果仅靠国家政策性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建立新的投入保障机制。管理人员可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来筹集水利建设资金。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节水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可建立起水利建设专项资金,为水利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投入来源。同时,对于国家规定的各种水利收费,加大执法力度,足额征收到位,专项用于水利事业。
2.2建立多元化的水利投入机制
目前,建筑单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充分调动群众投劳、投资的积极性。二是通过产权改革,盘活资产,吸引社会投资。三是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搞好软硬环境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的技术和资金合作,深入研究融资方式,吸引外资助力水利建设事业。
2.3加快水资源治理体制改革
在现阶段的发展中,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要求的基础上,水资源治理体制改革应当全面促进水资源利用统筹安排,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坚持联合调度的原则,理清多个要素间的关系,明确不同的职能分工,高度落实权责及任务,以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优化配置。首先,要重划分治理职能,之后再制定计划,确定项目布局,明确水资源收费标准,力求保持供需的平衡,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创造有利的条件。不仅如此,还需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税务一体化的建设与发展,高度落实水资源治理统一化建设,做到依法管水。
2.4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工程治理水平
水利工程单位是管理和分派水资源的核心,因此,水利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从改革水利工程单位人手,打破原有僵化迟钝的机制,建立富有活力的新的运行机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内容:
1)精简人员,提高管理效率
依据《水利产业政策》的规定,根据水利工程的主要职能确定治理体制。对于公益性质的水利工程单位要实行深入改革,精简人员,提高效率,对人员进行定编定岗,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富余人员逐步分流,努力建设一支高效精干的水利工程治理队伍;对于营利性质的水利工程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改革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目标,裁撤合并闲散部门,分流富余人员,精简机构,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对于准公益性质的水利工程单位,则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划分公益部分与营利部分,实施科学管理。
2)建立恰当的奖惩机制
在水利工程治理单位之内,首先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的规章制度,努力营造出团结活泼、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环境。鼓励和支持单位成员的创新实践,对于在科学研究、治理手段等方面有所创新的人员,要在物质和精神上都给予恰当的奖励。这种奖励机制以“奖掖先进、鞭策后进”为目标,必将对提升单位的整体业务素质,开拓全新的水利治理局面大有裨益。而对于那些因循守旧,工作不积极,拖沓不前的人,则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小到扣除部分绩效工资,大到调离主要工作岗位,甚至辞退等手段都可以运用其中。
3)择优汰劣,引入竞争机制
开展水利治理单位内部的改革工作,不可避免的要裁掉一部分人员,即“减掉脂肪,强壮肌肉”,而这必须引入择优汰劣的竞争机制,在人事、分配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单位内的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形成“能者居上、平者开让、庸者居下”的局面,增强成员的危机意识。一改过去“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弊端,实行按绩计酬,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对于工作成效优良的人员和身处一线艰苦岗位的人员,可给予特别的照顾。对于才能出众、群众威信较高的优秀人才,要大胆提拔任用,使其充分展示才华能力。
4)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市场机制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之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居于主导地位,价格要让市场说了算。水利工程治理单位在其发展中也必须面临市场的考验,只有主动地走向市场、适应市场才能实现自己的长足发展。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公益性的工程治理单位,在发展中都要立足自身优势,发展水利经济,将水文章做足做活。水利工程治理单位可以就地取材,通过发展水利经济和多种经营,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也能为搞好水利工程治理和维护提供充足的保障。
5)明确水管单位性质,建立符合实际的补偿机制
理顺水利工程治理单位体制的重点在于对水管单位的准确定性,必须按照政策,结合实际,做到准确定性。在公益型、经营型和准公益型三类不同性质界定后,绝大多数水管单位均属于准公益型水管单位。由于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既有抗旱防汛等公益性任务,又有人畜饮水供水、发电等经营性功能。因此,要以科学、客观、实事求是的态度确定划分公益型和经营型的方法。经过科学的划分后,明确各级财政补贴的份额和自收自支的范围、用途、人员、标准,同时建立健全的水利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制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作中,需要积极更新工作的理念和思路,加大创新力度,推动现代水利的全面发展,实现水利资源化建设,进而为水力资源的持续、稳定进步以及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秦晓明.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9(35)
[2]郭大勇.建立水利工程管理运行新机制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业,2019,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