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高市政给排水设计合理性 廖瀚英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廖瀚英
[导读] 摘要: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控制需求提出了新要求。
        桂林市兴华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桂林  541004
        摘要: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对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控制需求提出了新要求。市政道路给排水优化运行,作为满足这一需求的关键。市政给排水的合理规划设计可以保障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优化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城市供水与排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发展。因此提高市政给排水设计合理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笔者将分析与探讨如何提高市政给排水设计合理性。
        关键词:市政;供给排水设计;合理性
        引言
        市政给排水设计是关于民生工程,关乎人民群众的生活与生产。提高市政给排水设计合理性,可以切实加快城市建设的步伐。然而当前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情况,给人民群众用水带来了不便,也威胁到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由此要高度重视市政给排水设计,把提高其合理性放在首要位置。
        1研究市政道路给排水优化设计的现实意义
        实际建设过程,路面排水不畅,不仅会阻碍车辆通行,还会增加车辆行驶过程的打滑危险。特别是雨季环境下,会对路面行车与行人安全带来极大威胁。此外,当道路长期处于积水状态下,其性能就会受破坏。如,水会随着路面裂缝进入路基,进而破坏路基的力学性能,降低路基强度大的稳定性。对于桂林地区,还会造成塌方,不仅引发道路病害,还会给市政建设形象带来影响。为改善这一现状,相关建设者应从源头入手,即对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出发,通过分析其特点与作用现状来进行优化,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2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污水管道设计的不合理
        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污水管道设计的不合理。虽然市政给排水设计方案逐渐科学合理,但是还没有得到广泛普及。传统的市政给排水设计方案仍然在许多城市使用,采取直接把污水排到市区外的方式。这种污水排放方式对环境具有很大影响,并且污水排放能力也相对较差。同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新城区与旧城区的共存,供水问题不断涌现。传统的污水管道设计不合理,污水排放能力已经不适合现代污水管理。特别是在旧城区污水管道与雨水管道基本采用同一管道进行排放,不仅会使排水管道淤塞,而且不利于污水和雨水的分流治理。
        2.2给排水管网设计不合理
        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之二是给排水管网设计不合理。市政给排水设计涉及到城市的各个排水管道,给排水管道质量不合格,将会影响到整个给排水工程的有效使用。由于某些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建设缺乏足量的资金投入,无法选购质量优良的管道,进而出现较大的安全隐患。此外在排水管道的设计中,设计者没有对城市排水管网做出合理的分析,因此不适应城市的发展需求。而且市政给排水设计的合理性也难以保证,给后续工作带来诸多的麻烦。
        3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合理性的措施
        3.1给排水管道管材的设计优选
        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合理性的措施之一是给排水管道管材的设计优选。市政给排水工程管道是废水与后期污水经过的重要路径,设计人员需根据道路工程建设条件来布设钢管、混凝土管以及插接式铸铁对接的充分,以为管路后续运行提供抗渗性与耐久性支撑。当输水排水工程处于流量较大的建设环境,应选用具有抗压能力与耐久性的混凝土管。如排水管设计处于地震或是多震动地带,应优先选择钢结构,其除了造价较高,能够有效发挥出耐震动与抗高压作用。如给排水建设区域属于酸碱度过高土壤,或是管道自重要求较高地段,设计人员应优先选择塑料管道,以发挥其经济性、抗腐蚀性、自重轻以及内部阻力小等优势。

由此可以判断,给排水管道管材设计选择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因市政给排水管道材料所处的市场环境多元化发展,在按照管径设计大小时,如,排水管材料为钢筋混凝土,应根据塑料排水管,来提高排水管作用实践的抗渗能力、缩小阻力以及密封性能。当管径超出800mm,设计人员应选用钢筋混凝土管,以为安装操作、造价控制以及管道运行抗腐蚀性能提供基础。
        3.2人、车行道设计
        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合理性的措施之二是人、车行道设计。在道路体系中,人、车行道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突出,同时在排水功能方面具有严格要求。因此,设计人员需要针对以上两个模块就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首先,进一步规范人行道的设计。基于海绵理念对人行道所处的地理环境进行全面分析,有效掌握降雨量等指标。在进行工程方案设计时,对所选择的材料进行规范,加强透水材料的选择,能够有效地避免在降雨量高的季节,出现雨水积压等不良风险,也能够实现人行道表面温湿度的动态调整,从而保其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同时,做好车行道设计。在海绵城市理念背景下,设计人员需要在铺设材料上进行创新,用其他类型的材料替代柏油路面,从而保证车行道表面有较强的透水性。
        3.3道路景观的设计
        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合理性的措施之三是道路景观的设计。道路的绿化带在城市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不仅可以缓解行车中的视觉疲劳,还能起到净化汽车尾气的功能。绿化带与道路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有较大的关系,因此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紧密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等情况合理地选择植物。应当着重区分新型绿化带和传统道路绿化带参数,设置参数时要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全面考虑当地的土壤和洪水标准的差异性,为了更好地到达排水与储水的目的,新型道路参数往往要高于传统的道路。根据海绵城市理念,可以将道路设计成中央绿化带模式,将雨水合理排放到绿化带中。另外,还可以将碎石沟设置在绿化带的下方,更加有效且高效地收集多余的积水。在贮存雨水方面,道路可以采用分隔绿化带,并对绿化带进行特殊设计,充分利用绿化带的植物,优化设计水流的流向和方式,雨水部分流入绿化带内,节省人工对绿植的浇灌。
        3.4开挖洞口位置确认时BIM的应用
        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合理性的措施之四是开挖洞口位置确认时BIM的应用。市政给排水工程施工工期一般都比较紧张,若是采用传统的模式进行管线设计施工,那么,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工期,对给排水工程施工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施工设计中应用BIM技术后,可以结合BIM技术中管线的三维立体模型,对其实施总体碰撞,分析碰撞结果,确认出碰撞的集中区域,最终确认样洞的开挖位置,在结合BIM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获取管线施工位置的实际情况。
        结语
        综上,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建设目标的达成,需与所处环境条件进行结合,来设计优化路基路面的给排水。同时,还应在优选给排水管道管材背景下,对设施运用的经济性、可靠性以及可持续性进行保障。这是推动行业快速稳定发展的关键,相关建设者应将上述分析内容与科研结果更多地作用实践,进而促进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俊,余俊奇.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渗透[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19(10):90-91,100.
        [2]戴宏.市政道路给排水优化设计[J].住宅与房地产,2019(22):84.
        [3]许泽希,李婧玉.市政道路给排水优化设计的现状及措施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9(21):75.
        [4]裴涛,韩静,赵超仁.市政给中水管道设计优化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9(4):111-114.
        [5]黄桢.基于科学规划城市前提的市政道路排水设计分析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9(2):170-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