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 郑伟豪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0期   作者:郑伟豪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森林资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表现出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都需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营造林是一项有效的环境保护工作,既能够扩大林业的覆盖率,推动林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恢复情况、林业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广州市从化区林业和园林局  510900
        摘要: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森林资源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表现出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大背景下,社会各界都需要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营造林是一项有效的环境保护工作,既能够扩大林业的覆盖率,推动林业的进一步发展,又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恢复情况、林业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另外,林业具有生态调节、保护环境等作用,相关部门需要深入分析营造林的质量影响因素,不断提高营造林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林业工程;营造林质量;影响因素;优化
        引言
        随着工作开展,森林资源的数量不断上升,营造林的质量问题也暴露出来,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查明原因,而后通过加强管理提升营造林的质量。
        1林业工程中营造林的意义
        首先是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树木等植物本身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光合作用,这一作用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转化为氧气释放出来。同时,植物呼吸作用所散发出的水分能起到调节空气湿度的作用。另外,部分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粉尘等有害物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植物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因此,如果营造林质量较好,那么当地的空气能得到一定的净化。而且景观设计师往往会利用种植植物的方式阻隔噪声,减轻噪声对人体的影响,所以营造林还能起到一定的隔声降噪的作用。同时,高大葱郁的树木能美化景观,为人们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其次是长远利益。营造林可以选用的树种有很多,并且其中有很多经济类树种,同时可以种植茶叶、药材、果树等,因此营造林能促进当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并通过种植经济类作物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随着各类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林区群众的收入增长点得以增加,同时能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体系。
        2影响营造林质量的因素
        2.1种植作业技术水平低下
        现阶段人们的应用种植技术时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很多工作人员前期未对种植技术给予较高的重视度,仅仅注重种植的表面形式,对于系统的操作材料及有关内容没有规范设计,这样实际生产中就会与预期的情况出现较大的出入,甚至有些工程会出现造假情况,这些会大大危害种植的效果。造林工程开展之前都需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科学设计,只有将一切的管理流程科学化才能够合理建设,如果工作人员事先未给与充足的重视,仅仅局限于表面形式,者就会大大降低造林的效果。很多单位在设计工作之前都要进行统一调查,经过科学的设计方案处理后才能够进行施工,但是具备设计资格的有关单位数目并不多,很多企业都没有完善的机构,这也是主要因素之一。种植技术水平低下是林业成活率最基本的影响因素之一,即使种植多品种的绿色植物,没有有效地种植技术也无法发挥到最大的成活效率。因此现阶段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努力,提高种植技术的应用水平,这样才能够保证作业水平的高度应用性能。
        2.2缺少科学的维护和保养
        在营造林种植过程中,由于林业种植人员对设计方案理解程度不高,导致在种植中没有按照设计方案要求来种植林木。很多林业基础部门对后期林木的保养和维护也不够重视,导致后期林木因为不当的维护措施,而造成大面积的死亡,这样就降低了林木工作种植的效益,同时也会降低树木的成活率。
        2.3作业后未妥善验收
        许多地区在开展营造林工程时,并未注重造林验收问题,严重影响了营造林质量。具体表现如下:首先,相关单位和工作人员并未及时自查验收应验收的项目。其次,许多单位开展的验收工作落实并不彻底,工作流于表面。且也没有为验收项目建档,其验收结果以及评价也无从查证。

最后,验收图纸与实际工程项目存在一定差异,难以提升验收工作的有效性。
        3保证造林质量工作的相关技术
        3.1科学选择适当的种植技术
        开展造林工程之前,工作人员需要事先调查好种植的区域,结合实际的工程特点选择适当的树木品种,始终坚持适中的原则进行种植,这样能够从侧面保证整体树木的成活效率。工作人员需要采用特殊的技术调查实际的种植环境及土壤情况,综合科学的管理技术选择适当的树木种类,这样不但能够科学合理分配种植树木,还能够降低植物病虫等相关危害,保证整体植物的存活效率,大大增加了植被的种植面积。
        3.2加强林木种植质量管控
        基层林业部门开展树木的种植,要以提高林木种植质量为基本目的,确保林业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因为错误操作而导致林木大面积死亡。林业部门还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并讲解树木栽培的具体操作要点,以重点地提高栽培工程的质量。在林业部门的技术专家指引下,工作人员需要记录所种植苗木的时间、地点和面积,并加强对种植后苗木的管理。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树种进行分类和选择,对筛选树种进行质量监测,以提高树木种植的成活率。在具体的林木栽培工程中,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树木的生长情况,对于已经死亡的林木要及时地清除,并补上新幼苗。工作人员还需要建立病虫害防治机制,定期对所种植的林木进行检查,尤其在病虫害易发的季节中,工作人员需要根据病虫害防治的制度规定,定期给林木喷洒防虫剂,避免病虫害对林木的生长产生影响。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要根据当地自然气候的因素,给植被的下方设置排水管道,以自然排水的方式,供植物根部获得更多的水分。
        3.3加强管理,任务分摊
        必须强化管理工作质量。相关工作部门需要进行妥善的前期准备。在准备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树种类型、并全面规划造林工作,确保造林工作可以有序开展。同时,在完成造林应该进行自查验收,确保造林工程按计划开展。同时,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林木的抚育养护工作。在完成造林后,也应时刻关注林木情况,及时地进行杀虫除害,避免森林资源被病虫害问题困扰。当然,这项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而且耗时良久;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妥善地设计工作计划,分摊营造林的施工管理任务,减轻个人压力,提升工作质量。以某地营造林工程为例。该地区土地沙漠化严重,土地干燥且年降水量极少。相关部门拟在该地区开展造林活动,以便于防风固沙。经规划后,该地区决定以胡杨和芦苇为主要造林植物。这些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可以适应当地的恶劣条件,满足营造林需求。确定树种后,相关工作人员开始造林,用了近10年的时间,种植将近2000万棵树苗,绿化面积达到约3000hm2,为当地开辟出了一条“绿色长城”。完成造林工作后,该地区还不断加强对苗木的养护,在水分充足的环境中采用滴灌方法保证树木生长;而后又定期检测树木,确保其不受病虫害侵袭。在这样全面而妥善的管理下,该地区的营造林工程质量极高,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和林业发展,大幅增加了该地区的经济收益。
        结语
        综上,在现代化营造林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树立现代化管理观念,将单一的管理模式转变成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将营造林成活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出营造林工作的重要作用,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夏垚,王彬.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优化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20(02).
        [2]李秀明.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农村实用技术,2019(05).
        [3]姜国云.林业工程中营造林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分析[J].现代园艺,2018(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