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县建设工程管理中心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建筑领域也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新型建筑材料、新施工工艺、新建设技术、新型设备等层出不穷,“四新”的出现,为推动建筑事业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虽然房屋建筑质量不断提升,但依然存在裂缝、渗漏等质量通病,这些质量通病往往不能彻底消除,由于房屋建筑主结构的特殊,特别是钢混结构,由于混凝土物质本身的不稳定性,结构中一定会产生裂缝,这就需要最大程度上减少质量通病的影响,从而保证工程整体质量,不影响房屋建筑的正常使用。
关键词:房屋建筑;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房屋建筑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
1.1墙体裂缝
1.1.1温度变化
混凝土材料受到温度影响会产生涨缩现象,从而产生裂缝问题,所以温度变化是产生墙体裂缝的重要原因。在墙体抹灰完成且初凝之后,拉结筋、抹灰表面共同形成拉力,此时温度为墙体临界温度。如果周边环境温度提升,填充墙体之间会生产压力,而砌体抗压强度要高于墙体之间的抗拉强度,所以一般不会产生裂缝、破坏情况[1]。但在环境温度降低时,拉应力会逐步提升,并且比抹灰表面抗拉力更强,从而产生裂缝。
1.1.2材料温度变形系数差异
由于钢筋混凝土温度变形系数小,而轻质砌块温度变形系数较大,因此一旦出现温度变化情况,二者温变系数差异,产生较大的压应力、拉应力,特别是温度下降造成的拉应力非常大,一旦拉应力大于加气混凝土气体抗拉强度,就会产生墙体裂缝问题。
1.1.3墙体砌筑质量
墙体砌筑质量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包括砌块、拉结筋、砂浆的统一受力作用影响,填充墙砌体抗拉强度、砂浆砌筑质量、材料均匀性、工艺合理性都会影响墙体抗拉强度和抗裂性能。
1.1.4墙体形状与尺寸
材料的温变系数和长度有直接关系,如果填充墙尺寸大,一旦发生温度变化,其变形幅度也会增加,在限制性条件下生成的应力更大,在轻质填充墙砌体抗拉强度达到一定程度后,裂缝生成率也会增加。
1.2渗漏
1.2.1外墙
外墙主要是因为墙体结构存在裂缝,外剪力墙穿墙洞封堵不密实造成雨水沿着穿墙洞渗漏。门窗与墙体衔接部位也是渗漏重点区域,如门窗玻璃与窗框缝隙、窗框与墙体连接缝隙等,这些都会出现渗漏问题。
1.2.2屋面
屋面是容易产生渗漏问题的主要部位,包括防水材料不达标、混凝土裂缝、施工技术不完善、防水卷材搭接缝隙等,从而降低了屋面的防渗性能。
1.2.3卫生间
卫生间是使用水最多的部位,也是给排水管集中区域,管道渗漏会被地砖、墙砖掩盖,长期受到水体侵蚀,最终导致水体流出表面。同时,卫生间防水层破裂也会降低防水性,严重会渗透到下层楼。
1.2.4地下室
地下室与地下水位较近,因此地下室本身的渗漏性会更强,再加上地下室中的给排水管道多,墙体、地下都会埋设管道,如果管道封堵不密实就会造成地下室渗漏。
2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作用
2.1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要注重将环保理念进行融合,提升建筑工程管理合理性,提升建筑的实用性和质量稳定性,从而组成城市建筑结构脉络。
建筑企业应该加强自身体系建设,优化创新技术工艺,从内部结构进行全面管控,用工程造价控制成本,使每一笔支出都能有数据可以依靠,避免因为成本浪费造成企业利益受损,维护行业的健康态,从而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2提升房屋建筑的使用安全性
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从根本上可以提升房屋建筑的使用安全性。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机制,用制度约束企业施工行为,提升施工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从而保障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隐患,使房屋建筑工程竣工后可以正常使用,提升房屋建筑的使用安全,保护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延长房屋使用寿命,维护社会安定。
3提高房屋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的措施
3.1融合工程造价技术,加强工程成本管理
在房屋建筑工程中融合工程造价技术,加强成本预算的管理控制,通过经济成本控制进行全过程的工程管理,让工程管理具体化,有依据。工程造价管理技术应该主要体现在设计阶段,在工程设计阶段加强成本预算的干预,在BIM技术设计系统中加入成本数据的分析,从而实现工程造价的合理化计算,提前对材料数量和质量进行分析,并确定科学的施工设备和环保能源,从而对工程施工的相关要素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推动建筑工程的健康运营。成本预算与工程项目的收益直接相关,合理地进行成本预算,减少成本浪费和资源浪费,科学缩短工期,提升企业的根本收益,提高企业在行业市场的竞争力。
3.2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提升工程管理效果
房屋建筑工程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其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社会安定,房屋建筑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础设施,是满足人们一切需求的根本,也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督管理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监理体系,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动态化的监督管理,建立一支灵活的监理队伍,从而进行科学的监督管理,保障每一个施工环节都有数据支撑,对于施工工艺和材料设备的使用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因为监督管理不善造成质量下降,保障整体工程的质量稳定性。
3.3借助信息化技术,加强工程全过程科学管控
借助信息化技术建立数据管控系统,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优化,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展开全过程的工程管理,减少人力成本,将监理队伍人员进行合理化分配,提高监理部门的人员招聘门槛,提高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让有能力有监管意识的人员操控监理系统和设备,提升监理的实效性。加强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对建筑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全方位精准化的监测管理,保障施工人员能够按时保质施工,分析施工工序和相关技术,保障工程项目建设能够顺利开展,提升工程建设的快捷化和精准化水平,全面提升工程质量。
3.4加强人员的管理,提升工程的安全指标
施工人员是工程建设的根本动力,没有施工队伍就没法完成巨大的工程任务。因此,加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重视施工队伍建设,加强施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培训,使其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促进建筑工程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制定完善的企业激励机制,表现较好的员工可以得到薪资奖励或者得到晋升,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对于不负责任的员工,根据错误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从而激发员工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营造良好的施工氛围,在施工队伍的共同努力下提升工程安全性,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
结束语
综上述,房屋建筑工程不仅会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关乎着民生问题。为了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必须要认识到房屋建筑质量通病,找出造成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如墙体裂缝、渗漏等,针对性采取防范措施,注意施工细节,这样才能够提高施工效益,减少房屋建筑质量通病的产生。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的科学管控,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实现数据化和动态化的工程监管,融合工程造价预算技术,实现对房屋建筑工程的全过程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集成化的工程管理,提升工程的质量安全性,实现建筑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凯.浅谈房屋建筑质量的通病及提高房屋建筑质量的有效措施[J].住宅与房地产,2019(36):111-112.
[2]吕东恒.浅谈房屋建筑质量的通病及提高房屋建筑质量的有效措施[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14):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