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置地(深圳)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建筑和科技水平的提高,高层建筑建设是目前的建筑建设的重要趋势。在这一发展实际中,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是其中的一个关键技术。本文立足于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环节,重点分析了相关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内容,从而为高层建筑建设工作人员提供相应启发。
关键词: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
一、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方案设计
1.1通天支撑一次支模浇筑法
通天支撑一次支模浇筑法一般通过在模板中设定对应的支撑层,以此给梁式转换层结构提供一定的承载能力。在通天支撑一次支模浇筑法的作用下,能够有效提高高层建筑自身结构刚度,同时还能把荷载利用转换大梁实现层层传递,直到传递到高层建筑最低位置,以此促进高层建筑平稳性的提升。但是在应用这种方式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投放的成本数量比较大,并且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工,所以实践参考比较少。有关人员在应用通天支撑一次支模浇筑法的过程中,还要给予高层建筑地基部分充分注重,搭设一定数量的梁底,以此保证通天支撑一次支模浇筑法自身作用的激发。
1.2分层浇筑迭合成型法
在分层浇筑迭合成型法的作用下,能够降低大梁大体积混凝土发生裂缝的几率。但是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分层分别浇筑的形式,让高层建筑呈现出迭合状态。在这种方式下,一方面可以对混凝土应用成果加以把控,防止造成施工材料的浪费。另一方面,通过应用分层迭合成型法,可以从基础上缓解混凝土开裂现象的出现,以此保证高层建筑平稳性。
1.3埋设型钢架加强模板法
埋设型钢架加强模板法主要是利用转换大梁埋设和模版之间衔接的钢架,以此促进高层建筑整体框架平稳度的提高。并且,通过应用埋设型钢架加强模板法,能够在保障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减少施工材料的投放,起到节省施工成本的效果。所以,这种方式得到了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结构施工的充分应用。但是从埋设型钢架加强模板法自身角度来说,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为了提升高层建筑的平稳性,需要确保每一次施工应用的钢架都是新的,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成本投放。
二、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
2.1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模板与支架施工
在模板及支架的施工中,所有斜撑杆和地面的角度要不大45°;梁低的斜撑杆和梁底模板要相互契合;在斜撑杆下支点处要设置用于短筋定位的凹槽,最下排的斜撑杆下支点处于所在楼层的柱根处;梁下排架和梁底斜撑杆要同时架设;所有支撑杆最好应用转向扣件和固定部位相连接。其次立杆和扫地杆的施工要点,立杆上端要和梁底内,外楞直接扣接,形成双扣件抗滑移保险;立杆下端支撑位置选择设置在楼面铺设的钢垫板上面;扫地杆设置在梁下排架下方。
2.2钢筋的连接和绑扎
在对钢筋进项放样操作之前,应该对于设计意图进行清晰明了的掌握,并在实际的施工环节加以审核,结合相关的设计文件,充分考虑在实际的工程中如何做到高效便捷施工。对于大梁上面的面筋来说,一般是应该保持着向下弯曲的状态,而且对锚固应该到底筋以上的位置。对于梁上部分的主筋接头的设置应该在跨中之内,下部的主筋接头也需要在靠近支座的位置。一般来说,梁的主筋比较多,所以在主筋进行下料的环节中,应该对钢筋的具体接头情况加以充分考虑,主筋的焊接接头应该保证是处于相互错开的,同时还应该符合相关的现行规范及要求。在施工环节中,为了有效避免钢筋出现错位相接的情况,可以对所有的梁主筋采取标号操作。对于转换层中大梁的主筋,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其受力最严重的位置应该选择科学、合理的连接方法,在施工中比较常见的冷挤压连接法。
2.3模架支架施工
在梁式转换层技术应用中,支架与模板的施工是重点内容。
(1)斜撑。在具体设计中,保证斜撑杆角度在45。以内,排距沿柱面竖向控制为1 m。在下支撑点柱面预留内设置定位短筋凹槽,处于最下排斜撑支点则设置在楼层的柱根部位置。
梁底斜撑方面,支架要同梁下排架同时搭设,如果存在跟不上的情况,则需要在大梁钢筋骨架搭设前处理完成,保证梁下排架同斜撑支架具有同步的受力特征。
(2)立杆施工。在立杆设置中,保证上端同梁底的内外楞保持扣接,形成双扣件抗滑移保险。立杆下端方面,通常设置在木板的钢垫块上。下排架方面,需要对扫地杆进行设置,在中间设置两道横杆,在排架两侧横向设置斜撑,保证楼层满堂架同下排架具有整体的连接,以此提升排架的空间刚度。
(3)钢管支撑。在该项工作中,需要积极验收进场的构配件,保证底托与扣件都具有相应的合格证书,对杆件、碗扣的焊接质量进行检查,保证相关参数满足应用要求后才能够使用。同时,各级需要制订好相应的施工方案,做好逐级的技术交底工作,根据确定的施工方法与以往经验进行施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4)横向水平杆。对于横向水平杆施工而言,其对应的施工复杂度不比纵向水平杆低,对于这一环节的施工而言,其主要的技术要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横向水平杆要安置于主节点位置,其对应的接口方式一般为直角扣件,要求两个扣件之间的中心距离要小于 15公分。在采用双排结构的脚手架时,横向水平杆的外出长度要控制在横杆总长度的五分之二以内,且要小于 50 公分;②支架立杆要垂直设置,并且要求两米长度对应偏差要在 15 公分以内。当然对于可调节底座外出长度大于 30 公分的状况时,要求进行及时固定,以此提升其牢靠程度。对于单根立杆的状况而言,其要求设立于中线处,对应偏差要小于 25 公分。
2.4混凝土施工
2.4.1浇筑方案设计
对于浇筑方案设计而言,其主要包含一次浇筑和二次浇筑两个方式。在实际施工中,基于多因素的分析和综合,二次浇筑方案较为合理,其能够很好的实现对转换层的整体性控制;对于工期紧张或者施工质量特别要求的工程而言,此时的浇筑方式首选一次浇筑,其对应的技术重难点在于支撑体系的安装调整。对于二次浇筑而言,转换层结构中容易产生结构层,由此其受力、结构情况差异较大。对于替合面而言,其受力主要来自于整体浇筑情况,浇筑混凝土中的拉应力就是使其整个状况发生一定的变化。针对替合面混凝土裂缝问题,其主要解决方案有增设结合钢筋和施作凹痕粗糙替合面两个主要方式。
2.4.2混凝土浇筑
对于混凝土浇筑而言,其对应的施工原则即先立柱,在转换梁预定标高处,再到转换梁及楼板的顺序进行浇筑作业。对于浇筑工作而言要进行分层作业,且对应浇筑厚度保持在30-50厘米,层与层之间的浇筑时间间隔在1.5-2小时之间。对于混凝土振捣而言,其主要以机械振捣为主,人工为辅。对于振捣棒的振捣点要控制在1.25个半径内,而两个柱节点之间采用钢钎结合橡皮进行捣鼓扭实。当然除此之外要注意浇筑裂缝情况的出现,这就要求在浇筑过程主要相应的处理工作,比如浇筑完进行覆盖洒水或者浸水的方式开展相应的养护,从而降低裂缝出现概率,提升浇筑质量。
2.4.3混凝土结构控制
对于体积较大的混凝土结构而言,由于其对应的性质和结构特征方面的原因,在转换梁施工中,混凝土的选取一般以低热水泥为适宜,并配合一定比例的粉煤灰等物质以降低水泥使用吊。对此要求所需砂子要控制在2.3-3.7之间,具体而言即粗集料可选用粒径为5-30毫米的碎石,但在梁柱节点处由于钢筋较为密集,此时为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密实性,碎石粒径可降低至5-20毫米。并且要求其含泥量以及针片状崩料含量,由此能实现混凝土的控制。
三、结束语
由于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想保证该技术的应用效果,就必须要与钢筋混凝土的结构稳定性等因素进行结合。这样不仅能够满足施工的基本要求,而且还能够为施工质量提供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的有效运用[J].薛波.绿色环保建材.2017(04)
[2]浅谈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J].张智韬.门窗.2017(12)
[3]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设计探讨[J].王建业.工程技术研究.2017(03)
[4]试论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的优化设计[J].刘卫东.居舍.20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