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个人账户下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张宸瑞
[导读] 摘要:个人账户做实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个人账户做实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其中,如何确保不出现养老保险基金“空账”问题以及个人账户基金如何保值增值仍然是最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本文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个人账户;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
        一、引言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确定,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是“统账结合”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做实个人账户对逐步完善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实现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然而,在肯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成就的同时,这一制度离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距离,整个养老保险的内在缺陷及不足,正在限制着这一制度正常功能的全面发挥。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十分必要,这对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个人账户做实后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两个问题
        (一)制度转轨成本的化解机制与现实财政补贴的分担机制尚未形成,个人账户长期“空账”运行。
        由于个人帐户由现收现付制转向基金积累制,记入职工个人帐户的资金必须到位,这就要求当前企业承担退休老年职工养老金给付和在职职工养老费缴纳的双重任务。但由于目前统筹帐户和个人帐户的管理者都是社保机构,企业和个人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都转入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内,社会统筹资金和个人帐户资金的管理混淆不清。于是就出现了统筹帐户的钱不够,就用个人帐户的钱来弥补的状况,难免发生在统筹账户发生支付危机时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的现象。
        此外是退休年龄偏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的原因。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3亿,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退休年龄偏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都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产生了巨大的压力,这是形成个人帐户“空帐”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第三个原因是养老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运行下,职工工资过低,国家对职工缴纳相当一部分比例用于基础设施等的建设,职工在这一时期基本丧失了社会保障的权利,社会保障也缺少了积累。在向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中,将这一职能转给了社会,老职工的养老保险负债问题并没有其他方式来进行补偿,所以要求在职职工同时承担自己和上一代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缴纳,导致了过高的养老金缴纳基准。养老保险资金入不敷出,不得不挪用个人账户的资金,导致了个人账户的“空账”。
        (二)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较差,保险金给付可持续性有待提高。
        在个人账户做实后,由于统筹账户是采取现收现付制,只求基金短期收支平衡。同时考虑到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通货膨胀、经济危机等问题也不可忽视,因此,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长期以来只允许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家债券,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基本只能勉强消除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的负作用,这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处于贬值趋势。因此使得我国养老保险替代率目标无法实现,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作。
        三、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贯彻“统账结合”原则,建立健全制度,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首先要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落实到底,这是解决“空账”问题的前提条件。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全部划入个人账户,企业缴费进入社会统筹层面。为了不增加企业负担,可通过增加部分社会保障支出、变现部分国有资产来筹集养老保险基金。
        其次,妥善处理转轨成本。

转轨成本究竟由谁来承担?改革开放至今,职工的养老保险费被大量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笔费用在被发放到职工手里之前就被国家扣除。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应该将这一笔费用还给他们。显而易见,由政府承担起这笔转轨费用就显得顺理成章。这是公平合理的,也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最后,应建立适当的预警系统,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潜在危机。根据物价水平和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高养老金的支付标准时各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通过对量化资料的分析,设置合理的社会保障预警指标,建立迅捷的信息资料收集与传导机制,开展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的中、长期预测,定期发布社会保障运行情况的有效信息等,及时发现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社会保障潜在危机,以便国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社会保障危机的发生,维持社会保障制度的的良性运转。
        (二)保障养老保险基金安全,提高养老保险基金保值能力,拓宽养老保险基金增值渠道。
        养老保险基金是老百姓的养老钱,对安全和收益上要求都较高。基金本身的安全要保证专款专用,因此,要求账目和基金分开,基金的申请、批准、发放分开。社保经办机构负责记账,基金存在财政专户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专户,实现账目和基金的分离;统筹部分的基础养老保险基金由社保部门申请,由财政部门拨款,当统筹账户不够用时,就用到政府财政出资。基金运营的安全要保证老百姓的养老钱在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在运营中要避免风险,保证资金运营的安全,防止个人账户支付时出现危机。
        完善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在安全的基础上保值增值。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可以委托给专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可以投资国家债券或者地方债券、存入银行、投入资本市场购买股票,甚至可以委托给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企业,以提供竞争的环境,促进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前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一,安全性原则。具体表现在:一是对投资标的进行严格筛选,谨慎挑选,二是对投资额占有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总额的比例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三是为了降低全国社保基金的非系统性风险要分散投资,扩大投资范围;二,长期收益性原则。因为养老保险基金是全国绝大部分人基本福利保障的一个资金池,这就不仅需要顾及短期而且还要考虑长期,既要存量、又要增量,同时还要考虑到在整个资金运行当中做一个风险评估机制,要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理事管理队伍,要建立一支信用可靠,可以委托的代理性的基金管理机构,确保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三,多样化原则。投资渠道可以是多样化的,我们应当适时的加大社保基金对股权、产业、海外和资产证券等的投资,研究基金如何进入房地产领域,使其获得高收益而又规避风险同时要加强基金投资的管理,使其在各种工具的选择和有效配置中更加科学合理。
        四、研究解决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问题对策的意义
        做实个人帐户,是党和国家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逐步减少个人帐户空帐,对养老保险制度做出的重大调整,研究解决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问题的对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增强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局面,都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兰芬.浅谈个人账户做实后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J].知识经济,2008(5):94-95.
        [2]赵巍.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71-72.
        [3]祁玉良.我国企业养老保险基金预警机制研究[D].山东:山东经济学院,2011:1-58.
        [4]耿志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经济分析与政策选择[J].人口研究,2001(1):39-43.
        [5]林开文.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养老保险制度[J].就业与保障,2006(1):43-44.
        [6]朱建;刘正忠.关于我国养老保险“空账”与隐性债务问题的思考[J].管理科学文摘,2008(Z1):339-341.
        [7]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3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