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针刺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的脑卒中患者106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患者到院顺序进行编号,将编号为单数的患者分为对照组,编号为双数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生活能力以及精神状态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7.52±1.83)分、生活能力评分(87.62±5.17)分、精神状态评分(17.38±2.1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各项评分指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针刺;认知行为疗法;脑卒中;临床效果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俗称“中风”,是指脑内血管突然爆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进入大脑而引起的脑组织损伤[1],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疼头晕、突然昏倒、智力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影响患者呼吸、消化、循环等系统功能,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发病因素有很多,如不良的生活习惯、血管性危险或其他疾病因素等,其中以高血压为最重要危险因素。脑卒中具有高病死率以及致残率,病死率10%-30%,致残率60%-70%[2],且极易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虽然现在的医疗水平手术可以治疗脑卒中患者,但是后期的护理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尤为重要。基于以上背景,我院对针刺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与分析,具体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对2019年6月-2020年6月我院的脑卒中患者106例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患者到院顺序进行编号,将编号为单数的患者分为对照组,编号为双数的患者分为观察组,每组例数均为5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5:28,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5±2.3)岁,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7:26,年龄53—70岁,平均年龄(61.5±1.2),两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上无明显差异, P>0.05。
1.2方法
针刺:取患者背卧位,对上廉泉、双侧风池穴、通里、水沟等穴位等穴位进行穿刺,操作时严格遵守医学手术操作指南,佩戴无菌手套,对患者针刺部位进行消毒,并将其部位皮肤绷紧,然后取消毒针快速刺入皮肤,当患者感到酸、麻、胀等感觉后,将针拔出少许,留针30min后拔针,每天进行针灸1次,连续针灸1个月为一个疗程[3]。
认知行为疗法:(1)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的突然发生难以接受,多存在着抗拒、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增加与患者沟通的频率,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需求和真实感受,向患者详细讲述康复训练对病情发展的好处,加强患者对康复训练的重视,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2)早期对患者进行床上基本运动训练,在运动开始之前,先对患者的各个关键进行揉、搓、按等动作,让肢体慢慢适应活动的过程,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坐卧的训练,鼓励自行起卧下床,在床边行走。患者病情稳定后,加强患者自主运动意识,包括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上肢体的扩张、外旋等,慢慢扩大活动角度。每天运动20-30分钟,每天2次,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运动量和时间的调整。
1.3判定标准
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对患者意识、知觉、视运动组织、言语等方面进行评估,满分为45分;生活能力评分,分为自理(10分)、稍微依赖(5分)、较大依赖(0分)、完全依赖(0分)4个等级,对患者进食、洗澡、穿衣、行走等10个行为进行评估,满分为100分;精神状态评分,根据心理状态抑郁情绪评估自量表进行自我评分,共15选项,每项分为有或很少有、经常有、大部分时间有以及总是有4个等级,每项满分为4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心理情绪反应强度越大。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对数据处理,计数采用%表示,计量采用 (?X±S)表示,使用X2校检;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生活能力以及精神状态评分情况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7.52±1.83)分、生活能力评分(87.62±5.17)分、精神状态评分(17.38±2.16)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各项评分指标,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生活能力以及精神状态评分情况对比(x±s,分)
.png)
3.讨论
近年来,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较为常见的一种,具有发病快、病情重等特点,对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家庭带来了诸多不便,而抑郁是脑卒中发生后常见的一种心理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患者学习、记忆以及思维判断等,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社会活动的独立性受到限制。因此,在临床针刺治疗脑卒中患者中,应配合相对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在经过治疗以及认知行为疗法后,改变错误的认知,激活患者对生活的兴趣。
综上所述,针刺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从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马如飞.针刺疗法联合综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02):208-209.
[2]米晓峰,吕玉娥.针刺疗法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16):2855-2856.
[3]崔友祥, 胡方梅, 王洪亮,等. 针刺结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19, 16(14):79-82.
【作者简介】姓名:张淇峰 性别:男 籍贯:山东临沂 民族:汉
学历:本科 出生日期:1977、8 工作单位:山东临沂市中医医院
单位级别:三级甲等 所在科室:心理一科 现在职称:主治中医师
通讯地址:山东临沂兰山区解放路211号
电 话:1317174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