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
近几年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导致了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官方数据显示,从2001年开始,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一路上升,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有114万,2010-2017年的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同比增长率逐年增长,而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已达860万人,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而在每年的众多大学毕业生当中,大四毕业直接选择就业的人数更是寥寥无几,8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考研或者考公务员。
从1994年第一届正式的公务员考试至2000年,报名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总人数才4万多,而在此后的九年间,报考人数却增加了30多倍。自2009年以来国考报名人数已逾十年保持在百万以上。据国家公务员局官网,2019年国考共有137.93万人通过报名资格审查,计划招录1.45万人;2020年143.7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计划招录24128人,竞争比也从44:1上升到60:1。“公务员热”现象日益加剧,但是每年的岗位数量有限,报名人数多,但是录取的人数缺不高,大量毕业生扎堆于少岗位,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一、大学毕业生“公务员热”现象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大学生就业也是一个市场,而大学生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也需要进行配置,但市场不是万能的,有它自身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这样一来,在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中就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高校、用人单位和政府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第一,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部门,无法及时了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变化,不清楚用人单位的实际用人需求情况。第二,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学生无法及时有效的获取用人单位招聘岗位、福利待遇等信息。第三,高校与政府之间。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教育发展现状和高校的实际情况,强行干预教育。第四,用人单位与政府之间。政府在规划经济发展计划和制定各项政策时,不了解用人单位的负担状况,脱离了用人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和人才需求情况。
(二)市场失灵是政府进行干预的基本前提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也就是指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该理论认为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并不简单是市场,而应该是完全的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但现实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性市场结构。
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就业形势颇为严峻,整个社会的就业渠道还不够开阔和顺畅。虽然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总体来说,就业渠道还没有完全打开,很多用人单位的限制条件太高。一些企业不景气、发展不稳定、收入不稳定,造成不少原来在企业工作的人也纷纷辞职,转而投向了公务员队伍。完全由市场自身对大学生就业进行资源配置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政府出面进行调控和干预。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当前我国企业单位、非公事业单位等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不完善,许多单位不参加社会保险或者有选择性地让一部分员工参加社会保险,对于很多没有编制的灵活就业劳动者,更是无法参与社会保险。而且我国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远远低于国有企业。因而,在企业等单位工作,即使薪酬再高,仍缺乏保障,缺少安全感。相比较而言公务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完善得多,所以,大学毕业生大多愿意选择保障较好的国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工作,而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工作,更不愿意选择自主创业。
二、解决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措施建议
(一)高校、用人单位与政府之间做好信息对称
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更加关注当前的形势,合理设置专业,不能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供过于求。同时,高校还应关注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培养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使毕业生的才能在相应的单位中得到很好的发挥。高校还应提醒考生在报考前对公务员职业进行了更深层次地了解,一方面可以避免毕业生盲目加入考公务员,减少跟风报名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使人力资本得到最大的发挥。其次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不要让其流于形式,要尽早尽好的进行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尽早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并做好准备,不要夸大公务员工作的优越性,要实事求是的对公务员考试进行宣传。政府也应该做好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对称,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制定,让用人单位能够合理接受大学毕业生。
(二)政府干预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配置问题
高等教育结构失衡,导致人才流失过大,这是市场配置的一个突出问题,而这方面的问题是市场本身难以解决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积极主动的进行协调配合,进行相应的、适当的调控和干预。政府要增强调节服务功能与监督功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绿色通道。政府要不断完善就业政策,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出台新政,更要落实新政,调整新政,切实保护毕业生的利益,使得政策公开化、公平化,让每一个大学生都处于公平的竞争之中。比如在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以促进高校教育结构的改革,使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与劳动力市场要求的人力资源相匹配,降低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结构性失业率。同时政府还要正确引领舆论导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要造成公务员等行业“一枝独秀”的现象。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大学生就业多种选择
政府要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公务员以外其它行业的社会保障系统。可以适当加大创业就业的补贴,鼓励大学生积极自主创业、异地就业。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加大对灵活就业人员和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障,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目前在灵活就业人员与自由职业者中占重要比例,将这一部分人统一纳入社会保障管理范围是大家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建立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模式,从制度上免除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让大学生有更多的就业选择,不再只执着于公务员。
正确处理市场配置和政府调控的关系,对于推进市场化就业的进程,特别是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更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要注重二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如果两者协调配合好了,能够促进大学生资源的有效配置;否则,就难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