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规划环评实施有效性方法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1期   作者:马祥
[导读] 摘要:规划环评发展到现阶段,从宏观上对控制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风险、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城市规划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与建设项目的环评相比,规划环评实施的有效性仍显示其较弱的一面。
        新疆创禹水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  835000
        摘要:规划环评发展到现阶段,从宏观上对控制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风险、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城市规划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与建设项目的环评相比,规划环评实施的有效性仍显示其较弱的一面。在此,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为研究对象,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六原则作了初步分析,从早期介入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提出提高规划环评实施有效性的建议。
        关键词:规划环评;实施有效性;探讨
        引言
        中国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相比起步较晚,在2002年颁布的《中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均作为法律制度确立了下来,在2003年又相继颁布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在2009年颁布了枷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随后又出台了相关规划环评审查的规范(环评估发{2011}31号关于印发《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审核报告编制规范(2011)版》的通知),这些制度、条例、导则等为规划环评的有效实施垫定了法制基础与执行依据。规划环评发展到现阶段,从宏观上对控制工业化及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环境风险、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城市规划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与建设项目的环评相比,规划环评实施的有效性仍显示其较弱的一面。
        1.规划环评的有效性分析
        1.1科学、客观、公正原则的实施有效性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即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规划环评实施过程中,此原则是较容易贯彻落实,也是效果较好的,规划环评的编制单位一般由国家环保部推荐,属于环评实力较强的单位,在技术上存在较大的优势,这条原则的主要体现是在技术方面及评价导向方面,技术要过硬、评价要公正,而在现在开展的规划环评中,一般都能达到该要求,另外有规划环评的专家审查小组进行严格把关,在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大,多能遵循本条原则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的各种影响,因此该原则的落实效果能够有较好的体现。
        1.2整体性原则的实施有效性
        整体性原则指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
        整体性原则在规划环评编制过程中落实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一般在规划环评开展初期,环评单位即在规划发起单位、规划实施单位、规划编制单位等配合下开始搜集相关资料,包括政策、规划及项目建设情况等,尽力搜集完整所需要的有关资料,在规划环评编制时能够充分的结合,进行统筹考虑,一般情况下,整体性原则的落实效果能够有较好的体现。
        1.3早期介入原则的实施有效性
        早期介入原则即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
        规划环评的早期介入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能够起到较大的减缓及控制,对于不同类别的规划,起到的作用虽然不完全一样,但是效果是一致的,均是使环境的影响方向向有利的一面发展,规划环评在规划编制初期开展,全过程同时进行,可以随时就规划中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及时调整规划内容,将较大的环境问题在规划实施前予以解决或减缓。

举例来说,对于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提前介入后,可以对园区的产业规模、产业方向、功能定位等进行合理的分析,判别其相应的环境合理性,为工业园区发展中所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前期得到调整及控制;对于交通规划,环评提前介入后,可以对规划的线路与敏感区的位置进行判别,以在前期对线路、位置进行调整;对于航道规划,环评提前介入后,可以对航道整治所涉及的敏感区的位置关系及影响进行合理判定,根据影响情况调整规划内容;对于旅游规划,环评提前介入后,可以对旅游环境容量、发展规模的合理性、涉及敏感区的影响程度等进行分析,适时调整规划内容,控制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从而使规划的实施与环境保护相适宜。
        2.规划环评的有效性提高方法
        2.1提高早期介入原则有效性的方法
        (1)掌握早期介入的时间,为提高规划环评早期介入的执行率,建议规划发起部门或规划编制部门在开展规划阶段初期即与环保部门进行沟通,最好在规划发起单位委托进行规划编制时,同时委托进行规划环评工作,规划编制小组与规划环评小组同时成立。尽管初期介入时不一定能完全开展规划环评的具体工作,但环保部门及环评小组可以为规划编制提供相应的环保建议及意见,如对于工业园区,在规划初期的规划区选址、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即可提供相应的指导。
        (2)规划环评介入后,宜贯穿规划编制全过程,使环境保护的思想贯穿规划编制的始终,随时为规划的环境合理性提出意见,使规划环评的有效性有所提高。
        2.2提高公众参与原则有效性的方法
        (1)合理选取公众参与的调查方式及调查对象。规划环评的公众参与和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方式及调查对象应有所区别。
        规划环评属于宏观性评价,除具体涉及影响人群需进行调查外,需从知识面较宽,能对规划及环境影响有较多把握的专业人群进行调查。调查对象首先必须有利益相关者参与,如涉及搬迁的必须进行调查;其次是可能受到该规划影响的普通公众;再次为规划区内企事业单位及相关利益单位;另外必须就专业问题对行业专家进行调查走访,受调查人员中最好有一定数量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公众参与的对象需要政府与民间的有机结合,尽量扩大公众参与的范围。通过选取合理的调查对象,保证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全面性、专业性,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调查方式的选取:①向公众媒体告知,②发函征求相关单位意见,③召开咨询会、论证会,④咨询行业专家、进行专家走访。根据规划的不同性质选取适宜的调查方式,而不是为了单纯地完成公众参与工作而进行这项工作,要使这项工作行之有效,不能因工作繁琐而减少必须的工作量。
        (2)严格公众参与的程序。要重视规划环评中公众参与的工作,对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工作应由专人负责监督,建议建立环评活动中立第三方审查机制,要真让老百姓“说真话”,以保证公众参与工作的科学、公正、公平。
        (3)将公众参与贯穿到规划环评的全程。中国一般只是在环评报告的编制及评审阶段进行公众参与,由于规划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影响较大,宜在规划环评的全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公众参与,充分扩大公众参与的覆盖面与公众参与的深度。
        (4)努力实现公众与规划部门、规划部门与环保部门、规划部门与环评单位之间的多向交流,对公众意见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当环评报告审查通过,环评报告及审查意见交付审查部门后,审查部门也应将规划对环评结论的采纳情况反馈给环保部门,如有必要应向公众公开,以促进公众意见的真正落实及良性循环。
        结语
        规划环评是调控城市发展进程中减缓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本文针对规划环评的六原则对规划环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主要从影响规划环评实施有效性较大的早期介入原则、公众参与原则两方面,对提高规划实施有效性的方法作了探讨,为提高规划环评的有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导则[J]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3
        [2]刘兰岚,杨凯,徐启新,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研究[J]环境保护,2006(12):63一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