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发表时间:2020/9/3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7期   作者:李薇薇
[导读] 研究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实际效果
        摘要:目的:研究创伤骨科患者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139例创伤骨科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和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85.52%,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是97.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干预之前,两组患者在SDS和SAS评分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SDS和SAS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创伤性骨科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能显著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护理满意度,保障和谐的医患关系,有着较强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创伤骨科患者;预见性护理程序;效果

        创伤骨科主要是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损伤,这种创伤在施工现场和交通事故现场比较常见,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和应对,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在治疗过程中,应引入预见性护理程序,保障护理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以下是具体研究内容。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收治的139例创伤骨科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成对照组(69例)和观察组(70例)。对照组包括29例女性患者和31例男性患者,年龄在24岁到60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3.1岁。观察组包括28例女性患者和31例男性患者,年龄在25岁到61岁之间,平均年龄是44.1岁。对比两组患者病因、年龄、性别方面的一般资料,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持续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观察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安抚患者和相关家属,讲解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和骨折的具体情况。做好医院病房的通风和清洁,重视和患者的交流和沟通。
        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第一,制定个性化护理计划。在护理干预之前,摸清天患者的病情,结合病情差异和患者身体差别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保障护理措施符合患者实际情况。遵循早发现、早实施、早解决的原则,保障护理工作的高效性和有序性。第二,实施体位护理。结合麻醉方式选择合理的体位,结束手术之后合理提升患者的患肢,避免出现患肢肿胀问题。第三,实施疼痛护理。一般来说,骨折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疼痛问题,针对伤口的情况采取止痛措施,避免患者的伤口受到压迫。第四,完善心理护理措施。告知患者安心休息和手术,重视和患者家属的交流,在探视制度允许的情况下,鼓励亲属探望和照顾患者。同时主动为患者讲解预防常识和疾病要点,避免患者产生错误的认识,这会影响到依从性和护患关系。第五,预防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卧床期间可能出现压疮,因此及时为患者翻身,按摩受压部位,通过提升翻身的次数,能保障血液正常循环。针对下肢静脉血栓实施预见性护理,如果患者是下肢骨折,需要提升患肢,这样能保障静脉回流。指导患者尽快锻炼,有利于避免出现静脉血栓。针对肺部感染实施预见性护理措施,重视口腔清洁,指导患者使用深呼吸法和缩唇呼气法,开展咳嗽训练。保证患者处于正确的体位,利用雾化吸入的方式能排除痰液,消除感染问题。针对泌尿系感染实施预见性护理,如果患者排尿不方便,可能因为残留尿液而引发细菌感染。因此,保持会阴部位的卫生,多饮水,避免尿路出现感染问题。第六,饮食方面的预见性护理。接受骨折手术的患者,肠蠕动减慢,手术带来的疼痛也会影响到食欲。对此,应指导患者形成健康饮食习惯,多食用蔬菜和新鲜的食物,形成健康的排便习惯。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相关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护理满意度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是85.52%,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是97.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干预之前,两组患者在SDS和SAS评分方面,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对比两组患者的SDS和SAS评分
        实施护理干预之后,观察组SDS和SAS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针对骨科创伤患者的抢救,最开始的几分钟比较关键。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能预测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进而为救治争取充分的时间[1]。这种护理模式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果,针对重度创伤患者,快速开放输液通道,针对隐蔽性伤或者中度创伤患者,通过观测指标等方式分析患者的问题,进而做到果断处理、快速判断和正确评估,有利于提升抢救效果。本研究结果证明,针对骨科创伤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干预,能显著提升护理满意程度,避免患者出现负面情绪[2]。
        在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过程中,能缩短抗休克的时间,对于病情危重和死亡危险性高的患者,能保障存活率。如果患者的休克反应不突出,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能耽误病情。在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干预过程中,应提升外观预测的准确性,判断患者的状态,进而采取有效对策。如果患者出现早期休克,那么开放多个静脉通道,利用循环灌注等方式,缩短抗休克的时间。在开放通道的同时,完成配血和过敏试验等累成。如果患者是重度创伤,那么要及时导尿,尽可能缩短各个处置项目的时间。
        预见性护理程序的优点在于能及时评估患者情况,构建有效、快速的抢救机制系统,限制了并发症的发生并且缩短了救治时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陶怡.护理分级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护理分级合格率的影响的横断面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01):33-35.
[2]姚岚.临床路径在创伤骨科无痛病房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1):131-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