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急救护理用于急诊危重症病患抢救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挑选2016年6月到2019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6名急诊危重症病患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一样,每组皆是63人,分析两组病患的抢救室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经过两组数据对照可知,实验组危重症病患的各项抢救时间均要比对照组短(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经过两组数据对照可知,实验组危重症病患护理满意度明显要远远高于对照组病患(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救护理干预有助于缩短病患的抢救时间,有助于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应该予以大力推广。
关键词:急诊护理流程;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效率
危重症患者往往突然发病,病情重,复杂多变。急诊护理人员再对患者进行抢救时如果思想上、组织上、治疗上缺乏充足的准备,可能造成抢救程序混乱,对患者的抢救造成不良影响。以往的抢救流程采用功能制护理模式,人员较多、分工不明、职责不清,在急诊抢救时不仅会造成现象无序,人员和时间的浪费,还容易延误抢救时机,增加护患纠纷的发生。流程再造是一种改进工作中薄弱环节和存在隐患环节,对流程构成要素的重新组合的方法,其以患者的需求为中心,以流程为改造对象,其目的是提高护理效率,满足患者多方位的需求,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挑选2016年6月到2019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26名急诊危重症病患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人数一样,每组皆是63人。实验组病患63人:男42人,女21人;年纪22~67岁。对照组病患63人:男37人,女26人;年纪21~70岁。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急诊危重症病患(脑功能衰竭、各种休克、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并许可此次调查。排除标准:不能够配合此次调查者。将2组病患的年纪与性别等一系列基本资料予以对照,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对比拥有可行性(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的护理措施,护士按常规急救标准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规范的急救护理模式:(1)科室内抢救室护理组长应当与现场急救人员保持全面联系,通过对讲机或座机电话对患者的情况全面实时交流并通知医生、分诊台等有关人员做好各项准备,做好患者入院时间评估、病情评估,准备好抢救床、抢救物品、药品、仪器等等。除此之外,在还未接到患者时,护理人员需要安抚患者家属以及患者自身,告知患者家属切不可随意搬动或触碰患者本身,避免患者遭到二次损伤。(2)患者入急诊科,分诊护理人员迅速完成病情初步评估,急危重症边看边问边分诊,开启绿色通道,送入抢救室,实施先抢救后挂号原则,争取最佳救治时间。(3)患者入抢救室后,护士立即根据流程进行固定站位抢救、责任分工、专人看护。患者头位由护理组长负责,迅速评估患者病情,给予患者呼吸支持,协助医生进行吸痰、气管插管,与呼吸机相连接,对各项参数进行调节,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在抢救的过程中与医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调整护理措施。而患者体侧由护理组员抢1护士负责,负责管理循环系统,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量选择粗大且表浅的静脉,能够使输液速度提高,并且在10min内完成各项护理操作及术前各项准备。抢2护士与预检护士做好交接,迅速完成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尿量、伤处等各项评估,同时完成抢救记录书写。护理操作明确分工,同步进行,有助于提高抢救效率。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医源性感染和院内交叉感染,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1.3观察项目
(1)观察、比较两组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抢救成功率、急救时间。
(2)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对患者对于护理人员服务情况加以评判,前2者的总和×100%,即可获得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临床数据,均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数资料率%和两组护理满意度、抢救成功率的对比,均借助x2实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均数差xˉ±s与两组急救时间的对比,均通过t实行统计学检验。对比数据为P<0.05时,能够判定存在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2组病患抢救时间对照
经过两组数据对照可知,实验组危重症病患的各项抢救时间均要比对照组短(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12组病患抢救时间的对照
.png)
2.2、2组病患抢救的满意度状况
经过两组数据对照可知,实验组危重症病患护理满意度明显要远远高于对照组病患(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表22组病患抢救满意度对照
.png)
3讨论
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措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贯穿了患者的整个抢救工作,即从接到电话起至将患者送至病房[3]。其主要是通过提前备好急救所需物品、设备等,及时抢救并随时对病情变化进行观察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疏漏的发生。同时还能更加熟悉流程,使护理工作标准化,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抢救成功率,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工作中的失误,提升护理满意度,使患者死亡率获得大幅度降低,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急诊流程优化时,护理人员需要意识到急诊护理的重要性,并不断对其中的错误和问题进行强化,通过不断总结和改进的方式对流程进行调整,这样能够保证急诊护理流程优化的总体效果,降低在开展流程优化期间出现的问题和疑难,以达到优化流程的效果。同时在开展流程优化时,医院内部应当做好护理人员的培训与指导,要求护理人员定期考核不断强化自身,这样有助于护理人员在临床上面对不同的急诊患者。
抢救危重病患时,应注意及时、有效,若有轻微的疏忽,就会破坏抢救过程。传统的急救模式由于护士工作分散、对护理过程的理解不同等因素,可能影响抢救效果。规范的急救模式是合理划分各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科学处理急救流程,使急救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以保障急救工作的有序发展和急救的整体质量,提升了抢救工作的效率。因此,急诊科护士需要明确职责,严格遵守急救标准,不断提升专业护理能力和现场急救能力,能够处置和减少护士和病患之间的冲突。在本研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抢救时间短,满意度高,这证明了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病患的抢救中,拥有着显著的效果。
结论
综上可知,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中,实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实际急救的时间,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胡晴,谢小丽.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4(55):10778-10778.
[2]王蕊.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4(21):4078.
[3]印翠.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进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的效果探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5(27):102-103.
[4]郭秋杰.标准化急救护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5(33):282-283.